拍案惊奇与快建笼子

拍案惊奇与快建笼子

中纪委监察部的“拍案惊奇”,可以视作对权力腐败的零容忍。
纪念鲁迅,更应尊重文化

纪念鲁迅,更应尊重文化

不是你把鲁迅的名字挂起来就是尊重,挂得越多越尊重,而是挂得合适才叫尊重。
“共话最美”微访谈系列

“共话最美”微访谈系列

浙江“最美现象”系列微访谈,多棱视角,深入剖析。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潮评论 > 热度话题 正文

警察什么样,多信生活少信互联网

环球时报社评
责任编辑 吴晔
2014年06月04日 19:06:08

更多

  舆论如今“盯上了”警察,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这是有原因和道理的。警察差不多是政府日常接触百姓的最末端,警察对很多人来说“就是政府”,就是“公权力”。警察不仅要把具体事情做好,他们还承载着基层社会对政府的整体态度。人们对政府有什么不满,发泄到警察身上最方便。要知道政府在中国社会里承担着“无限责任”,它大概包括要让人们“出出气”。

  有两个事实需要强调,一个是中国警察还做不到老百姓要求的那般完美,一个是他们受到巨大压力,在想方设法那样做。中国的警察编制太少,各地拥有与正规警察数量大体相当的辅警,这一现实复杂性受到警方内部的高度重视。但全面提高警察和辅警的素质,这当中的艰巨性与中国治理全面现代化的难处,差不多是一回事。

  警察必须能够承受各种鞭策乃至非议,它们是中国警察队伍不断向好的动力之一。不要指望舆论面对警察时会显示出特别的“理性”,政府主动适应舆论的多元局面,与“改善舆论”的努力同样重要。

  作为中国公民,我们既生活在每天百万计的警察上街维护秩序并提供服务的现实中,也生活在舆论中。我们既要能发现警察的具体不足,强烈要求改进,也要能看到中国作为超大型社会保持总体良好治安状态的一份幸运。中国警察到底有“多好”或者“多不好”,我们需要有一份超越互联网上众声喧哗的独立判断力。

  中国永远需要有人质疑警察,甚至“骂”警察,舆论就是舆论。但只有公众的清醒和理解力,能够把那些尖锐的东西置于社会的应有位置。公众的成熟是多元化形成建设性的源泉和保障。

标签: 涉警纠纷 中国好警察 城市治理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