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惊奇与快建笼子

拍案惊奇与快建笼子

中纪委监察部的“拍案惊奇”,可以视作对权力腐败的零容忍。
纪念鲁迅,更应尊重文化

纪念鲁迅,更应尊重文化

不是你把鲁迅的名字挂起来就是尊重,挂得越多越尊重,而是挂得合适才叫尊重。
“共话最美”微访谈系列

“共话最美”微访谈系列

浙江“最美现象”系列微访谈,多棱视角,深入剖析。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潮评论 > 热度话题 正文

我们为什么要拒绝西方的“普世价值”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黄岩
责任编辑 曾杨希
2015年01月09日 15:17:19

更多

  近年来,西方“普世价值”论又甚嚣尘上。其宣扬者认为,创造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是“引进了市场经济、民主、自由、法治、人权这些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一些人甚至肆意曲解十八大报告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为:“中共十八大最大的亮点就是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普世价值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次提出了肯定普世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实上,我们党在十七大就鲜明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为什么不要西方的“普世价值”,而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要弄清楚这一问题,就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揭露“普世价值”论的实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的先进性。

  一、“普世价值”论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

 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什么?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什么?就是核心价值观,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普世价值”中的“普世”借用了希腊化时期斯多葛学派“普世主义”的概念,强调价值观念的永恒性与普适性。那么,世界上究竟有没有既具有普遍性又永恒存在的价值观念呢?对这个问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早就给了我们明确的回答。针对杜林提出的道德世界“有其恒久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道德的原则凌驾于“历史之上和现今的民族特性的差别之上”等观点,恩格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首先,“终极原则”论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杜林认为,终极的成分或原则,不仅对于直接知道的和接触到的东西,而且对于我们不知道的和接触不到的世界也有意义。恩格斯对此质问道:“思维从什么地方获得这些原则呢?从自身中吗?”在他看来:“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杜林相反的观点,则“是唯心主义的,它把事物完全头足倒置了。”杜林从先验主义入手谈论道德原则问题,除去他的故弄玄虚,其实质就是抽象人道主义的老调新谈。对于这种论调,在批判费尔巴哈“彼此相爱”的观点时,恩格斯就鲜明指出,那种为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而设计出来的道德论断,“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是“软弱无力的。”

  其次,道德观念具有历史相对性。在批判杜林神秘主义的“永恒真理论”时,恩格斯不是简单地说它有或无,而是从“什么是人的思维”出发,论证了人的思维是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统一。在他看来,思维的至上性总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中实现的。人类的思维“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因此,所谓“绝对的、终极的真理”根本是不存在的。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善与恶的对立完全是在道德领域,是在属于人类历史的领域中运动的,而在这个领域播下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恰恰是最稀少的。”之所以道德领域“最后的终极的真理恰恰是最稀少的”,其原因就在于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道德体现着道德主体的需要同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道德对象是否对主体有意义,依据主体自身的好恶来决定。人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的不同,所追求的利益尤其是核心利益有所不同,因而不同的主体对同一个客体的主观判断,往往存在很大差距,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或对立的。恩格斯指出:“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因此,那种鼓吹存在超历史的适合于一切民族和时代价值观念的说法,无疑是荒谬的。

  再次,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在分析当时存在的封建贵族道德、资产阶级道德以及无产阶级道德时,恩格斯明确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中运转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恩格斯认为,不仅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甚至每一个行业,也都各有各的道德。正是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才造成“自由和平等也很自然地被宣布为人权。这种人权的特殊资产阶级性质的典型表现是美国宪法,它最先承认了人权,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阶级特权不受法律保护,种族特权被神圣化。”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恩格斯对当时思想家们所宣扬的理性王国的阶级本质进行了深刻揭示:“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

  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对杜林“永恒道德”论的深入剖析,也为批判当下泛滥的“普世价值”,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价值观念都不可能脱离历史、超越时代,即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也要受到历史和条件的制约。当前“普世价值”被炒热的主要原因,其实质就是要以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为圭臬,企图废除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的指导地位,进而达到改旗易帜的目的,对此我们必须要高度警惕、高度重视。

  二、“普世价值”论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为了更加深入地揭露西方普世价值的本质,我们有必要从现实的角度,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普世价值”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判断。

  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来看,金钱确定人的价值,所谓民主等普世价值都是虚伪的。以西方的选举制为例,最早实行议会民主选举的英国,当时700万人口中,只有25万人具有投票的自由与权利;1776年颁布的美国《独立宣言》开篇就宣称:“人人生而平等”,但当时所指的“人”仅指白人男性公民,妇女与黑人并不在其中,而且纳税多的人有多张选票;1791年颁布的法国宪法明确宣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仅限于积极公民”,而当时法国2600万总人口中只有400万为积极公民。经过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长期斗争,现代西方的选举制虽已经具备了“一人一票”的形式,但也只是有钱人的游戏。从美国大选情况来看,总统的竞选经费从2000年的5.29亿美元、2004年的8.81亿美元,到2008年的24亿美元,再到2012年的70元,逐届攀升。同时美国选民的实际参选率往往仅有一半多一点。何以美国选民近半数主动放弃自己的参选资格,美国前司法部长罗伯特•奈克一语道破天机:“民主被削弱,主要是因为公司为了在全球争夺消费者和投资者,不惜投入空前巨额的钱财进行游说、公关,甚至给予贿赂和酬金,以寻求能够使他们胜过竞争对手的立法。由此引发出争夺政治势力的军备竞赛,它掩盖了普通公民的声音。”由此可见,在西方社会现实中,金钱、财富决定人的价值,也决定人的自由度以及应享有的人权水平。选民弃选,是因自己的声音为“金钱”掩盖而表现出的一种无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指出:“极少数人享受民主、富人享受民主——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制度。”

  从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的“普世价值”标准来看,它从来就没有超越过现实政治和利益考量,因而是矛盾的。近几年﹐美国国务院人权报告,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权状况评头品足。在他们看来,前南斯拉夫的科索沃、俄罗斯的车臣、中国的西藏以及叙利亚都存在严重的人权问题。然而,西班牙对巴斯克大开杀戒,土耳其派军越境到伊拉克清剿库尔德人,甚至魁北克被加拿大联邦取消公投权利,这些都不是人权问题。究其原因,就因为后者是北约成员,属于他们自己的阵营。我们再来看看美国所谓的互联网自由,2013年6月,前中情局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向世界曝光了美国绝密电子监听项目“棱镜计划”,世界为之哗然。面对不容质疑的事实,美国政府竟然厚颜无耻地辩称“‘棱镜’不针对美国公民或在美国的人。”言下之意,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对他国政府和民众的监听理所当然,这种强盗式的逻辑进一步表明了美国“普世价值”的实际功利性。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斯蒂芬•沃尔特教授在谈到美国人权标准时,直截了当地说:“美国在人权和国际法问题上说得天花乱坠,却拒绝签署大多数人权条约,没有加入国际刑事法庭,而且特别喜欢讨好人权纪录劣迹斑斑的独裁者”,“美国无比善良正直的看法或许能让美国人感到欣慰,可惜并不属实。”

  从“普世价值”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实际后果来看,绝大多数被输出民主“国家”动荡不安,因而是失败的。现在世界上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几个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外,大部分国家都按照西方民主制过渡到了“民主政体”,他们现在的情况又是怎样呢?俄罗斯、东欧国家按照西方宪政民主搞多党制、议会制,结果引来全面危机,叶利钦的“民主十年”被称为俄罗斯“三百年来最黑暗的时期”。“颜色革命”后的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坦,非但没有迎来希望的“自由、民主、人权”,反而造成社会经济秩序混乱,乌克兰至今还深陷政治、经济危机之中,东部多个城市成了血腥的战场。被人称为“微笑之国”的泰国,尽管已实行“民主化”70多年,但今天的泰国正陷入无休止的“街头运动”之中,整个国家丝毫看不到隧道尽头的光明。阿拉伯世界的突尼斯、利比亚、也门、埃及等国,在西方“民主”的感召下,发生了一系列反政府运动,并成功地建立了新的政权。西方媒体将这场运动称为“阿拉伯之春”,它们高呼“一个新中东即将诞生”,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仅过去两年多时间,“阿拉伯之春”就变成“阿拉伯之冬”,普通民众连最基本的社会稳定和物质生活都无法保证。事实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不切实际地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所谓“普世价值”,只能是取乱之道、取祸之道。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迄今为止最高层级的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正如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的,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方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针对当时社会中并存的三种道德,即明确指出:“哪一种是合乎真理的呢?如果就绝对的终极性来说,哪一种也不是;但是,现在代表着现状的变革、代表着未来的那种道德,即无产阶级道德,肯定拥有最多的能够长久保持的因素。”社会主义价值观与无产阶级道德观具有同一的一面,是迄今为止最高层级的价值观,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和未来。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体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高度统一。马克思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根基以及优秀人类文明成果。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维度的“富强、文明、和谐”与个人维度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体现着较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是对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发展的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概括与提升。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大胆吸收和借鉴了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些优秀成果,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维度中的“民主”,社会维度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均借用了西方色彩的话语,“自由”则是最为西方化的话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中国共产党人率领中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所做出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的主体价值选择,是人民群众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价值观念形态上的反映。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开放包容的心态,展示了我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和道路方面的高度自信。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绝大多数个体命运紧密相连的价值理念,反映了“人民主体”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毫不隐瞒自己思想与学说的阶级性,“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列宁也强调:“只靠共产党员的双手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幼稚的、十分幼稚的想法。共产党员不过是沧海一粟,不过是人民大海中的一粟而已。”坚持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和特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大会以及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民”一词被分别提及130次、142次,充分体现了“人民主体”的治国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中央办公厅2013年12月23日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原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里所说的“以人为本”、“人民主体”是对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民本主义”以及西方社会中“人本主义”的颠覆与超越,它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自己当家作主。正如2012年11月15日在习近平总书记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所讲的:“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富强、和谐、平等、公正等结合在一起,彰显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价值目标。恩格斯认为:“平等应当不仅仅是表面的,不仅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民主、平等”之所以是虚伪的,就在于他们的平等只是口号式的,没有社会和经济领域中的平等。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尽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物质上也很富裕,但它们是少数人占有绝大部分财富的富裕,是缺少公正与和谐的富裕。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裕是与公正、和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强调共同富裕并不是追求物质上的共同发财,而是要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运动中,消灭阶级差别,进而为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及“真正人的道德”的形成奠定社会条件。

  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什么?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什么?就是核心价值观,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目前,西方所宣扬的“普世价值”从理论上来说是荒谬的、不存在的,从实践上来说是虚伪的、矛盾的、失败的,其目的就在于谋求自己的全球霸权,以获得自身的巨大战略利益。我们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这应该是我们对待西方普世价值论的基本原则。

标签: 普世价值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