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潮评 > 热点观察 正文

图书众筹别沦为“众愁”

来源:浙江日报作者:何勇海编辑:张毅 2025-08-25 17:00:25

  据《工人日报》报道,近年来,图书众筹逐渐成为实体书读者热衷的购书方式之一。然而,货不对板、延期交付、价格虚高等现象,可能使“众筹”变“众愁”,让阅读变了味的同时,也限制了行业的发展。

  所谓图书众筹,是指作者或出版方通过互联网众筹平台,向公众筹集资金,以完成图书出版。参与众筹的读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捐赠一定金额,而作者或出版方则会为不同捐赠额度的支持者提供相应的回报,如签名版书籍、定制书签、参与新书发布会等。众筹出版,改变了以往完全依赖出版社的资金投入或作者的自费资金,为图书出版创造了又一种可能。此前,一些有才华的作者因难以获得出版社青睐,又缺乏自有资金,作品一直被埋没;一些小众图书比如诗集、历史与民俗研究、前沿科技科普等,可能因市场受众较窄不被出版社看好。有了众筹出版,这些原本“难产”的图书出版愿望得以实现的希望大多了。

  但图书众筹这种出版模式在现实中走向变味的也很多。比如沦为“吸金游戏”,一些图书出版的众筹目标是几十、上百万甚至数百万元,这到底是众筹出版资金还是在“吸金”?又如,图书众筹的回报远超图书本身的负载,带有博彩味道,回报包括价格不菲的听书机、有声书,甚至还有苹果手机等。这到底是出书还是推销商品?是否还有对书的敬畏,对才华的珍惜?此外,有业内人士介绍,国内很多参与众筹的图书既不差名也不差钱,仅是将众筹平台当成秀场,众筹沦为营销的噱头。在这般现实之下,众筹出版并没有起到发掘好作品的作用,长期以来困扰作者或出版方的出版资金不足、不少好书被“藏在深闺”的状况,并没因此得到多大改观。能读完的才是好书,而有些图书因众筹的实际金额太高,价格也就水涨船高,装帧太过精美导致不易翻阅而长期在书架上“吃灰”,书成了装饰品,阅读本身的意义反而被忽略。众多隐患,让众筹被人嘲讽为“众愁”。

  图书作为文化产品,最终还是要靠内容取胜,让读者喜欢并能读下去,图书出版不能一味追求功利和投机。采取众筹出版,若不关注图书内容,只关注众筹行为,不仅舍本逐末,更会断送图书众筹的前景。文化投资人应坚守初心,有理想、有追求,让众筹图书承载起应有的价值和文化属性。


标签:
热度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