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200万宠员工,值!
最近,嘉兴一家服装生产企业花200万元,对生产车间进行了改造升级,不过改的不是生产设备,而是员工所盼的小事。
比如缝纫工坐的板凳,换成了贴合腰背的人体工学椅,坐着干活更舒适了;站立工位地面铺上了高密度缓冲垫,减轻了员工腿部不适;工作台上的照明灯,也由原来的普通灯换成了不刺眼的护眼灯。对于这些细小而贴心的变化,员工们齐声叫好。
对企业来说,员工用的一把椅子、一个垫子、一盏灯,比起销售额、利润率等“硬指标”,算是小事。尤其今年,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际贸易面临不少挑战,给以服装出口为主营业务的这家企业带来了一些困难。企业不因此忽略员工感受,反而舍得花钱在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上,就更显可贵。
类似这样企业为员工“花大钱办小事”的事情,在浙江还有不少。在“高大上”的杭州钱江世纪城,传化集团有限公司大手笔为员工们打造了一个占地5000平方米的食堂,正如企业负责人所说,“企业把员工放在心上,员工就会把责任扛在肩上”。 今年1月春节前夕,宁波一家企业向350名员工发放了每人500元的“敬老金”贺礼,让他们的父母也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这些企业的做法,实际上展现了一种更为智慧的管理经济学——善待员工就是善待企业的未来。提升员工对工作的获得感,也是一种“投资于人”。200万元的投资,表面上购买的是椅子、垫子和灯具,实际上换取的是员工的归属感、忠诚度和创造活力。工作的舒适度提升了,员工心情变好了,工作效率也会提高,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自然成倍增加。当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尊重与关怀,他们会以更大的热情和责任心回报企业。这种“软环境”带来的长期回报,并不逊色于在硬件设备上的投入。许多著名企业家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员工是企业的重要财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员工的成长也离不开企业,企业发展了,员工才能共享发展成果;员工们共同努力,才能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车间里这些细微变化是浙江企业主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生动注脚。
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仅在于经济效益,还在于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和劳资关系的和谐度。单纯依靠薪资竞争已不足以构建企业的人才优势,工作环境的舒适度、人文关怀的温度,正成为新一代产业工人择业就业的重要考量。企业对员工的全方位关怀,可以满足员工自尊、自信、自强的需求,有力地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这些浙江企业通过提升工作的“软环境”,更好地构建了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利益—情感—价值”共同体,成就了一段段和谐劳动关系的佳话。
劳动者更有尊严地工作,企业获得更持久的发展动力,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