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休跑马,口水背后的思考
近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士张水华在哈尔滨马拉松比赛夺冠,赛后哭诉“望领导支持调休跑马拉松”的视频引发关注。她哽咽说:“领导说比赛是个人爱好,自己找同事调班,同事愿意就去,不愿意就别去。我只希望领导支持周末调休,不是要假期。”对于此事,福州市卫健委工作人员回应称,此类情况需结合护士所在医院及科室的内部工作安排与调整来确定。
马拉松冠军的一场哭诉,也在舆论场掀起了一场口水战。从常情常理来看,“领导应该支持调休论”,站在张水华的角度,确实可以理解。而“领导不该支持调休论”,则是出于对整体和全局的考量,这也站得住脚。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事件,有没有应对之道呢?
工作与爱好需要平衡
张水华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训练,坚持不懈,在个人爱好上不断取得亮眼成绩,充分发掘出自身的多元价值。这样的成就值得敬佩,这样的开拓社会应该鼓励。但另一方面,囿于现实环境,若将个人兴趣爱好置于合理的工作安排之上,甚至需要打乱单位正常工作秩序来满足个体要求的做法,也是不能被大众理解并支持的。
事实上,早在前几年,“斜杠青年”“副业经济”就已经是热议话题。在自己的主业之外发展兴趣爱好,不少年轻人做得有声有色,有的在经济上有所收获,有的在人生价值上不断开拓。这样的新现象源于宽容的、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和越来越多元的社会观念。但是,随着“张水华”们越来越多,个人兴趣爱好与本职工作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人们逐渐发现,个人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到业余爱好中去,不光是个体的事,还很有可能影响到其他人的利益。从对“斜杠青年”的赞誉,到对张水华的质疑,正反映了社会对一个新现象从好奇、追捧到反思的过程。我们不妨借此机会,探讨一下个人发展兴趣爱好的可能性与规范问题,划出必要的行为边界,以减少类似摩擦的产生。
调休机制应更科学公平
社会还是应该从个案中跳出来,精准捕捉背后的共性问题。比如,一线医护人员等群体紧缺、休息权保障困难等问题。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一方面,扩充医护人员队伍,平衡医疗资源分布;另一方面,建立一套公平、透明、高效的调休协商机制,而不是让调休取决于“领导是否通融”“同事是否好说话”,甚至演变成人情压力下的道德博弈。
就拿医院来说,是否可以推出“调休储蓄池”制度,允许员工在紧急时段加班后积累调休时长,在非高峰时段灵活使用,或者实行“调休意愿提前申报”机制,让相关领导在不影响工作运转的情况下尽可能兼顾员工们的合理调休需求。另外,建立“同事间协商互助的换班平台”,鼓励同事间在公开、自愿、互惠的基础上协商换班,也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