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长河,如何承载生命思念
近日,“去世了朋友圈会消失吗”话题冲上微搜,引发网友讨论关注。对此,微信客服回应称:微信账号若长时间未登录(通常超过一年未登录)可能会被系统回收以保障安全。建议定期登录微信账号保持活跃,避免账号进入保护状态或被回收。微信客服还表示,如果微信账号被系统回收,该账号的所有内容,包括朋友圈内容、头像、个性签名、微信号等都会被清空且无法恢复。
不得不说,这是网络社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触及的是人类的最朴素情感——对亲人的怀念与不舍。朋友圈、聊天记录、头像、个性签名……这些看似寻常的痕迹,实则承载着逝者生前的喜怒哀乐、生活片段与人生印记。它们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有温度的记忆。亲人离世后,这些数字遗存成为情感依托的重要载体,许多人希望它们能保留得更久一些,淡忘的过程更自然一些,而非被系统“一键清空”。可以说,这一问题在以往农业社会、工业社会都不曾遇到,是独属于网络社会的成长烦恼。
跟帖中,大家纷纷建言平台,希望除了回收以外能采取更人性化的处置办法,追问能不能设计一个合理的机制,既利于管理又能满足部分家属保留账号及数据的愿望。情感很真挚,愿望也很朴实,但网友们的想法能否实现,首先要过的是法律关。目前,我国在虚拟财产权保护方面的立法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法条还比较笼统,在解决具体争议时,还无法作为直接依据。子女要想通过继承的方式保留去世父母的微信号还得不到法律的支持。
其次,伦理方面也存在难关。按照微信客服的解决方案,要想保留逝者的号码,其亲人就得不时登录一下,可这么一来,是否与逝者的隐私权保护相冲突?这也是一个新课题。
最后,公平这一关障碍也不小。由企业来承担保管责任是否公平?毕竟对企业而言,保管账号需资金投入。这些难关决定了我们需要寻找兼顾各方利益和诉求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单纯地诉诸情感表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个体的生活轨迹、情感记忆越来越多地存储于云端。数据不断积累,精确画像,“数字人”已经成为个人印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也要积极求变,探索数字时代的个人权利的保护方式。加快虚拟财产保护立法,做到有法可依是首要任务。以微信号为例,在保护好隐私权的前提下,能否申请账号转为“纪念状态”——保留内容但限制登录与互动。
在此基础上,要厘清权利和责任清单,哪些属于个人权利,应该保护和尊重;哪些属于公共服务,当由社会承担;哪些属于企业的经营行为,应该让企业自主决定。当负担大过企业的承受能力时,付费制的引入也是可选项。各个平台也需要行动起来,不能简单地只图管理便捷,而需要深层次考虑社会需要,多一份对人性的体察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