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不能言,却能补史之缺
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召开发布会,介绍青海省玛多县尕日塘秦刻石调查研究有关情况。经审慎研究,认定为秦代石刻,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过去两个月围绕此石刻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至此终于有了明确说法。
尕日塘秦刻石并不是最近才发现的,但是进入大众视野,是今年6月8日《光明日报》刊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仝涛研究员《实证古代“昆仑”地理位置——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一文。正因为上面记载了“秦始皇遣使采药”等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信息,学界和坊间都非常关注。也有学者对石刻源于秦始皇时期表示反对,理由是这一刻石上的“采药”等文本内容与秦代实情不符。不过,针对公众质疑的五个主要问题,国家文物局也已一一作出回应。
之前的种种争议,其实非常正常。考古,本身就是匡正讹误,还原历史本真面目的过程。争议,正是一个个需要找到答案的问题。正如新闻稿中所说,这一结论是“经审慎研究”后得出的。不但国家文物局组建工作专班,调集各领域专业人员集中科研攻关,更进行两次实地勘察。并且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从刻字的刻痕宽度、刻痕截面积和刻石表面及刻痕内部的元素入手,得出了客观、科学的结论。
对更多普通人来说,能够看到这片荒野中两千年前的“铁画银钩”,无疑是一种幸运。经常关注文博的朋友都知道,最有价值的文物就是带文字的,因为从中可以解读大量的历史信息。从何尊的“宅兹中国”到乱世隐盛世出的陈仓石鼓;从清晰刻有93个文字的“明星甲骨”到写下了秦朝方方面面的里耶秦简,字里行间,中华文明的基因生生不息。以往,秦始皇四处寻找长生不老药的传说更多存在于影视作品中。但是现在,我们有幸看到了找药人千里迢迢奔赴大西北的实证,站在刻满秦篆的石壁面前,两千年的时光仿佛只是一瞬。正如新闻稿中所说,矗立河源,补史之缺,意义重大。
保护好、研究好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是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除了要加强原址保护,维持文物的历史环境和生态环境,也应当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充分挖掘其历史信息与文化价值。同时,还可以通过数字化等技术手段,让这一高原瑰宝走出青海,走向世界,成为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尕日塘秦刻石的发现也说明,历史研究永远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可能还隐藏着许多未被发现的历史密码,等待我们去解读。我们需要从现代维度鉴古励今,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高原不语,石不能言,但历史的声音终将通过这些不朽的文字传达给后世。在历史长河中以审慎严肃、科学客观的态度不断探索,将继续丰富我们对伟大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理解,让我们记住我们是谁,我们曾来自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