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潮评 > 热点观察 正文

“牛马驴”喊多了,会成为话语毒药

来源:浙江日报作者:徐楚谦编辑:詹娇媚 2025-09-29 17:47:29

  近日一则“牛马有的是,驴不够了”的文章标题爆红网络,对于深谙网络话语体系的年轻一代而言,几乎下意识地就被带入了那个夹杂着自嘲、无奈与共鸣的语境。

  因超时工作、激烈竞争与价值感缺失的普遍困境被超级浓缩,“牛马”这个词如今已成为继“打工人”之后年轻劳动者用以自我调侃的新标签。以幽默化解焦虑、用自贬寻求共情,似乎成了当代上班族在虚拟空间中构筑起的一个临时抱团取暖屋。只要你与同学同事交谈时触发开关“我们牛马”,所有潜台词便昭然若揭,这种心照不宣迅速拉近了陌生个体间的距离。然而问题在于,当这种自嘲成为一种社会惯性并日常化,它所扮演的角色便开始变得微妙。看似是“无害”的调侃,但“牛马驴”叙事将这些本该严肃对待的议题包裹在戏谑的糖衣之下,久而久之,维权的阵地从现实世界转移到了语言的游乐场。但有价值、有力量的表达在哪里?答案是,拒绝不合理的加班、争取合法的福利与体面的劳动条件,需要通过清晰正当的途径去争取。人们满足于在网络上“玩梗”,在一次次转发和调侃中释放了不满,也同时稀释了侵犯权益的毒素、消弭了行动的能量。所以切莫为短暂的归属感与社交的方便性而在真正的深渊中沉沦,切忌在群体认同的快感中消解了问题的严肃性与行动的紧迫性。

  当我们集体默认并频繁使用“牛马”来自我定位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套话语背后的生物界牛马的命运逻辑:不被鞭笞就是福分,高强度劳动是本分,加班也是回馈公司供养的情分。最初的尖锐自嘲在反复的戏谑中磨平了棱角,其内在的批判性逐渐褪色,演变为一种娱乐话题。当严肃降为戏谑了,不合理的合理性就更立得住脚了,我们的神经也迟钝起来。呼吁大家铲除语言的钢印,并非批判任何在困境中寻求慰藉的个体。但我们必须警惕,不能让这种情绪的宣泄最终沦为对权益的自我缴械。人们在麻醉的自欺中是无法平等、理性、有力地博弈的,真正的改变终究无法靠语言的狂欢,权益的争取,最终靠的是严肃的讨论、清晰的主张和坚韧的博弈。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学生)


标签:“牛马驴”叙事
热度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