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天书” 见真情
“这是奶奶去世前一周写的字,想请朋友们帮忙辨认一下……”据央视新闻报道,“史上写字最烂小组”原本是某社交平台上成员们自得其乐的圈子,但在2023年,这里迎来了一次沉重的求助——辨认老人去世前一周写的字。直到今天,那些字被认对了没有,也没有确切的答案。
但更多人拿着相似的字条前来,纸上大都是亲人在病危或离世之际用尽全力写下的嘱托和遗憾,抑或是想表达和传递的其他信息。2025年7月底,“史上写字最烂小组”因网友们接力辨认重病和已故亲人“天书”字迹出圈,频登豆瓣小组热门榜第一。一场辨认“天书”的公益活动,持续至今。
“史上写字最烂小组”,连组名都充满调侃和自嘲,网感拉满,主打一个轻松包容、自娱自乐。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个看似“不正经”网络社交小组,竟在现实中发挥着扶助他人、治愈人心的价值和作用。每一次求助,换来的都是全力以赴的对待,人与人之间的赤诚与共情,莫过于此。
为什么人们会有辨认字的需求?为什么一定要知道潦草的字背后的真相与答案?因为找人帮忙辨认字的过程,就是表达和寄托情感的过程。尤其是字的主人,往往都是至亲,人已离去,这些字可能是其留在人世为数不多的念想和情感纽带。正如“史上写字最烂小组”组长所说,面对无可避免的分别,这些图片和文字,可能是他们抵抗遗忘的一丝努力。这也让我们想起电影《寻梦环游记》那句话:“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有的字被认出来了,老人的一句“回家”,戳中了我们的情感软肋,一句“口里有东西”,就帮助医生发现老人喉咙里有东西,老人也从重症病房转向普通病房最终顺利出院。也有很多字没有被认出,但有一位网友说得好,“在你需要的时候,它可以是任何字”。
无论这些特殊的“家书”,有没有被解密,仅凭那一声声求助得到回响、一次次守望得到回应,就足以给人们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一种“背靠背”的安全感。它所抚慰的,是世道人心。这样从民间自发生长出来的公益互助团体,形成或许偶然,但坚持下去的力量,却源于心灵深处最本真的善意与温情。愿社会上能涌现更多为人“撑伞”的港湾,成为每个人风雨途中可倚靠的温暖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