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直播不能沦为“坑老”温床
对私域直播“围猎”老年人的乱象,监管部门终于亮剑。市场监管总局在10月15日召开的“整治私域直播虚假宣传违法行为”专题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目前,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对私域直播虚假宣传违法行为立案30件,其中私域直播平台6件、直播商家24件。已处罚没金额293万元,拟处罚没金额663万元。这一组数据,既是对违法行为的有力震慑,也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私域直播绝非法外之地,更不能沦为坑老“温床”。
所谓私域直播,是相对于公开透明的公域直播而言的一种运营模式。它大多借助第三方工具、自建小程序或加密链接等方式,把目标用户引流至封闭社群,实现内容传播与交易闭环。因其隐蔽性强、互动私密、脱离监管视野,近年来逐渐被不法分子所觊觎,成为“精准坑老”的重灾区。
在这些隐秘的直播间里,套路环环相扣:以“免费领鸡蛋”“低价体验装”为诱饵,吸引老年人入群;通过“伪科学养生课”“专家一对一咨询”等话术包装,将普通商品吹嘘成包治百病的“神药”“神器”;更有甚者,打着“情感关怀”的旗号,用嘘寒问暖实施心理操控,一步步瓦解老人的防范意识,最终“精准收割”他们的钱包。同时,这些直播间往往“播完即散”,通过迅速解散群组、删除记录、屏蔽信息等方式销毁证据,令消费者维权无门,执法取证艰难。
私域直播的野蛮生长必须按下暂停键。《2024年中国私域电商市场数据报告》显示,2024年,私域电商交易规模比上年增长8.69%,潜力巨大。这一模式本应成为提升服务、增强用户黏性的创新工具,一旦被异化为“割韭菜”的利器甚至违法犯罪的工具,不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更将摧毁整个行业的公信力。真正的“私域流量”,不在于圈了多少人,而在于能留住多少信任。
整治乱象,亟须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面对引流、直播、供货、销售等环节主体分离、责任模糊的现状,必须明确各方法律责任,加强一体化监管。比如,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将负责拉客、建群、组织线下活动的门店作为独立违法主体予以查处,有效破解了私域直播形式上宣传和销售分离的执法困境。
监管手段也需与时俱进。如浙江试点的“直播电商数字监管系统”,利用区块链技术对直播内容、资金流向进行全程存证,为执法提供了坚实证据链,值得推广。此外,还需织密社会防护网。社区、家庭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反诈宣传,帮助他们擦亮眼睛,对“天上掉馅饼”的温情营销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