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持久战新论》一书,总结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经验,认识当前问题,给发展提供参考——

林毅夫新书把脉中国发展:从增长奇迹看增长前景

北京日报  林毅夫
责任编辑 杜博
2017年02月06日 15:55:24

更多

在国际上,有两种声音非常盛行,一是中国崩溃论,渲染中国经济将陷入长期衰退乃至崩溃;二是中国责任论,认为中国经济下行导致了大宗商品价格下滑和其他国家经济衰退。这些观点难经推敲,影响力却不容小觑,很容易造成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

  原标题《从增长奇迹看增长前景》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取得了奇迹般的增长。2010年以来,经济增长率则出现下滑,这种现象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在国际上,有两种声音非常盛行,一是中国崩溃论,渲染中国经济将陷入长期衰退乃至崩溃;二是中国责任论,认为中国经济下行导致了大宗商品价格下滑和其他国家经济衰退。这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往往难以经得起严谨的学术推敲,但其影响力却不容小觑,它们很容易造成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甚至影响到中国自身的政策选择。

  比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前后,国际上一些官员和学者将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归咎于中国储蓄和投资过多、消费不足,导致不可持续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这种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国内关于投资和消费的学术讨论甚至政策选择。当前关于中国经济前景的各种似是而非的论调可能产生类似的影响,赵昌文博士和朱鸿鸣博士合著的《持久战新论》,对各种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讨论,这对于厘清事实,作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很有帮助。本书认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后发优势和体制的可改革性。我想主要针对书中所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奇迹增长的原因谈点看法。

  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的潜力,把比较优势变为竞争优势

  对于任何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有赖于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业的不断升级。发达国家技术和产业已经处在世界最高水平,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只能依赖于自主研发取得的发明,而发展中国家则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新技术、新产业的来源。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上的这种“后发优势”,让发展中国家有可能比发达国家以更低的成本、更小的风险和更快的速度发展经济。

  但是,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的潜力,发展的产业、采用的技术需要与各个发展阶段给定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相适应,这样要素生产成本才能最低,也要有与产业和技术相适应的软的制度安排和硬的基础设施,这样交易费用才能最低,才能把比较优势变为这个国家的竞争优势。

  有了竞争优势,能够创造的剩余就会最多,资本积累、要素禀赋结构提升和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升级的速度也就会最快,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的潜力来加速经济的发展。一个发展中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发达国家不同,产业与技术的特性不一样,和其相适应的制度结构也会不同于发达国家。

  比较优势是否能实现,主要取决于体制可改革性的强弱

  对于发展中经济体而言,经济制度的优劣主要取决于能否与一国的发展阶段和比较优势所决定的产业、技术的特性相适应,也就是说,后发优势是客观存在的,是外生给定的变量,而最适制度内生于该国的发展阶段和比较优势。

  在改革阻力中,利益集团是关键。在改革动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则是政治家——政治领域企业家或一切愿意并真正推动制度创新的政治人物。政治家是一个群体,有领袖型政治家和一般政治家之分,两者的共同作用推动着制度创新。领袖型政治家在政治领域享有很高的权威,既有改革意愿,更有改革智慧,对改革方向和改革进程具有关键影响力。他们开启改革空间,为一般政治家的创新创造宽松的政治环境及政治可行性;他们对一般政治家已经进行的创新予以肯定或追认,赋予其合法性并进行推广复制;他们建立创新的正向激励机制,推动一般政治家“不待扬鞭自奋蹄”。这种分析框架与国际主流观点有显著区别。

  迫切需要扎根于中国实践的经济学理论研究,总结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经验,认识当前问题

  体制改革要进入良性循环,就必须在改革过程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任何国家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地理、自然条件和发展阶段,其最适制度结构也各不相同,不存在普适于所有国家的最优制度。比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苏联模仿这个制度却以失败告终,同样的制度在两个国家的影响却是“淮南为橘、淮北为枳”。

  同样的道理,经济理论研究也应该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盲从任何经济理论,因为任何经济理论都有其前提条件。现代经济学理论主要发端于西方发达国家,是对发达国家经济现象背后因果机制的总结,但是,由于发展阶段不同、条件有异,这些理论往往不能简单地套用到发展中国家。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历史来看,根据西方主流理论制定发展和转型政策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绩效都不尽如人意。比如,很多拉丁美洲国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根据主流的结构主义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进口替代战略,八九十年代拉丁美洲国家和苏联及东欧国家又基于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以休克疗法推动经济改革,基本都以失败告终。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扎根于中国实践的经济学理论研究,总结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经验,认识当前问题,给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持久战新论》一书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我也希望能与学界同仁一起推动基于中国实践的经济学理论创新。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

标签: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学理论;竞争优势;发达国家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7020641137879823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