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被“改造”的中文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董宏君 责任编辑
肖纯
2017年02月07日 20:10:50
在网络时代,中文正在被“改造”的进程中,段子、缩写、误写、假借等等表达势不可挡,网化语言未来将走向何方,也许超出今人的想象。但无论怎样,正被“改造”的中文,正与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共进。
原标题《正被“改造”的中文》
这个题目大得有点吓人。但这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想起这件事,缘于春节期间的旅行见闻。春节人口大迁移,估计是中国特有的一个国情。除了回家过年,也有不少全家出游在外过年的旅行者。在外旅行的大事之一就是吃,何况还是大过年的,更要体会各地年俗,吃好,吃出特色。但是能够真正吃到当地特色也不是件容易事儿,因为大量提供游客就餐的饭店基本已被改造成了多数人普遍能接受的“正常口味”,如果没有当地朋友的带引,不去藏在小街小巷深处本土美食客的至爱宝地,很难品到地道的原产地正宗地方味。但是你跟旅行归来的人们聊聊,人们大多不会觉得自己没吃到当地的地方特色,依然有种品赏异地风情后的满足感。毕竟游客的味蕾有别于思乡客的味蕾。
这一点跟中餐在国外的境遇有点像。中餐在国外的面目可以不用说了,除了改造过的“经典”菜——麻婆豆腐和宫保鸡丁,大部分老外其实根本不知道地道的中餐是什么味,但这并不影响老外时不时光顾中餐馆改换一下口味的热情。当然,也有秉持严肃态度的“专业”人士,他们知道这里的中餐不地道,于是想出各种办法。比如美国有位叫史蒂文·肖的食评家,曾经出过一本《亚洲饮食规则》的书,专门教美国人如何品赏亚洲美食。其中在介绍中餐那一章里,他特别提醒读者一定不要看菜单,要跟餐馆服务生声明,“你们自己会吃什么我就要什么”,因为菜单上的东西多不正宗,纯粹是为了打发老外的。当然这是少有的“专业”态度,不能跟大部分普通食客相提并论。
到底怎样才是地道的口味,这边厢是食客的懵懵懂懂,那边厢却又有专业餐饮界人士旗帜鲜明地打出了“改造中国菜”的大旗。这些年,新派中菜的推手不乏知名餐饮大佬,有的中菜西吃,有的引入各种奇怪的新元素,搞得不伦不类。这其中也有成功的改造,找准地方特色,瞄准目标人群,重点出击,赚得一时火爆,也算有模有样。有怀恋传统美食者对丢失了饮食传统味忧心不已,可是在餐饮大佬那里,除了商业的考量,更有适应现代人口味的“使命感”,在餐饮从业者眼里,如果失去了市场,传统美食丢失的会更快更多。这实在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其实,无论饮食还是风俗、传统,包括语言,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一直处在不断演变和改造的过程中。今年是白话文运动一百年。一百年前,“不模仿古人”“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等八项文学改良的主张,得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器,可断言也”的结论,在彼时正身陷传统向现代转型阵痛中的中国,可谓响亮的一声呐喊。如今,一百年过去了,当年的先声与论争已定格在历史的坐标里。白话文一路走来,经历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不同话语方式。而在海外待久了的中国人,一回国,竟然有太多新词儿不明白了,恐怕这是当年提倡白话文的先驱们也料想不到的。
不论喜欢还是不喜欢,不管接受还是不接受,在网络时代,中文正在被“改造”的进程中,段子、缩写、误写、假借等等表达势不可挡,网化语言未来将走向何方,也许超出今人的想象。但无论怎样,正被“改造”的中文,正与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共进,它能否像一百年前那样再次掀起巨大的语言变革,我们似乎只能亲历,而无法预测。
标签: 中餐;白话文;口味;地道;餐饮;食客;老外;传统美食;地方特色;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