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国际生免考 清华新政触痛了什么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杨三喜    责任编辑 杜博
2017年02月22日 13:45:34

更多

群情激愤不仅因为大家对考试制度的天然信任,更因为它触动了国人对高考的敏感神经。

  日前,清华大学公布《2017年清华大学国际学生(本科)招生简章》。新规规定,从今年开始,所有具有申请资格的国际学生,都将施行“申请-审核”制。而以往所有申请清华本科的国际学生,都需要先参加4至5个科目的考试,然后经加试或面试后录取。

  新规出台后,外界质疑清华大学降低了国际生录取门槛,对国内考生不公平。诸如“老外不用考试上清华?十年寒窗不如一纸国籍”之类的表达,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还有人担心:这一政策将成为权贵阶层的特权,他们可以轻易让子女移民国外,获得外籍身份,“拿着外国护照免试上清华”。

  面对汹涌的舆情,清华大学回应:施行“申请-审核”制并不意味降低了录取标准。第一,采用“申请-审核”制后,考核维度更丰富、考查面更广,难度不降反升。第二,新政实施后,因为不用来清华参加笔试,预计报名人数将增加,在录取总人数不变的情况下,清华可以优中选优,本科国际生质量有望进一步提升,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第三,清华在国内的本科招生规模维持在3300人左右,而国际学生招生名额与往年持平,不挤占国内学生名额。

  这一幕与去年5月江苏、湖北等12个“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省份向中西部地区省区增加招生计划公布后,部分考生家长因担忧此举挤占省内考生资源,向教育部门请愿类似。当时的舆情也是在当地教育厅承诺不会挤占本省考生资源、影响省内考生权益之后才渐渐平息。

  客观来说,清华大学首次采用“申请-审核”制是向国际知名大学看齐,与国际知名大学接轨。对于国际学生来说,“申请-审核”制可以避免用同样的试卷测试不同国家学生的弊病。保持一定的留学生比例,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来说也很有必要。哈佛、牛津等世界名校都有大量留学生,招收国际生并不意味着损害国内考生利益,挤占国内学生的教育资源,反而可能形成融合互补的局面。

  然而,民众的担忧虽然有些情绪化,却特别可以理解。群情激愤不仅因为大家对考试制度的天然信任,更因为它触动了国人对高考的敏感神经。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得到了长足发展,从精英走向了平民,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仍然稀缺。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了,高考升学率提高了,但高考竞争压力仍然巨大。因此,名校招生政策的任何变化,但凡触及教育公平,就很容易引爆舆论。

  这种易焦灼的舆情环境并不利于教育改革,它将给改革者带来很大压力,使那些着眼长远的改革措施,因为触动现有利益格局而胎死腹中。应对这种舆情环境,当然不能噤声,而要继续扩大优质教育供给,创造更公平的教育环境,消除焦灼情绪的现实土壤,使大家可以用平常心看待教育改革。回到清华招生新政,“申请-审核”制的效果需要时间检验,但我们不妨用信任、开放的眼光对待它,而清华大学也要在执行上把好关、把牢关。

标签: 清华;国际生免考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702224071150972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