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母语传承不能排斥方言

来源:澎湃新闻网
作者:沈彬    责任编辑 肖纯
2017年02月22日 20:23:18

更多

普通话的普及和方言的传承之间,也不是一个单项选择题。珍视方言,是对文化根脉的呵护;使用普通话,是为了便捷地沟通和交流。

  原标题《母语传承,不能排斥方言》

timg (5).jpg

  每年的2月2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际母语日”。
  这一纪念日的设立是为了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今年的主题是“多语言教育促进可持续未来的实现”。
  汉语言,是中国人的共同精神家园,也是价值、审美的最根本的寄托所在。保护、传承汉语言,是中国人的责任和权利。母语,是幼时妈妈在摇篮边的吟唱;母语,是个人情感爆发时脱口出那句话;母语,是游子白发思乡时的内心萦绕。
  但是,对于“母语”不能做褊狭的理解;把所有中国人的“母语”,等同于普通话、书面汉语,完全排斥方言、口头表达。
  2月21日当天,《人民日报》发表了一位语言学者文章,专门提到了“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方言与人的乡土文化更为亲昵、更为契合,它携带着更多的文化密码,也包含着更多的‘地方性知识’”。
  一些人之所以粗暴对待方言,源于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缺乏了解。方言发音、用词、语法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文明的重要载体。比如说,普通话中已经全面消失的“入声字”,还大量保存在吴、粤等南方方言中。不了解“入声字”、不了解平仄、音韵,就很难深入理解中国古诗词神韵,就很难理解“屋北鹿独宿”这句诗的“笑点”。
  如果方言消失,很多悠久的文化也就失去了寄居的家园。所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特别说明,受法律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其次,方言与普通话,母语与通用标准语之间,并不是对抗性矛盾,而是多样共存、共同繁荣。历史上,唐代的大诗人杜甫,就专门按当时吴语的音韵平仄,写过“吴体诗”,使唐诗开出了一朵“方言之花”。2015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繁花》,就是用上海方言写成的。再比如,“伐开心”“杠杠地”“猴赛雷”等方言词汇,这几年也都因为有鲜明泼辣的语言特色,杀入共同语言的核心圈。
  普通话的普及和方言的传承之间,也不是一个单项选择题。珍视方言,是对文化根脉的呵护;使用普通话,是为了便捷地沟通和交流。
  就像今年“国际母语日”的主题——“多语言教育促进可持续未来的实现”所揭示的,“母语”传承不意味着排斥、独占,中国人可以同时传承方言和普通话。

标签: 母语;普通话;方言;语言文化;传承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7022260297554441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