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享单车到共享汽车:烧钱太容易,头脑可清醒?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车佳楠 责任编辑
杜博
2017年02月22日 13:45:37
站在资本风口,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共享汽车,都需要冷静思考共享经济的真谛,正视制约发展的深层问题,探索实现社会资源更加高效的利用之道。
资本发酵下的“共享经济”热潮愈演愈烈。airbnb、网约车等珠玉在前,又有数十家共享单车品牌逐鹿一二线城市,近日上海街头还出现了“分时租赁”功能的“共享汽车”,下载相应的手机APP可在街头定位汽车取车使用。
“共享”产品层出不穷,无论是普罗大众还是行业领域都尝到了一点赶在浪潮之巅的甜头。一方面,共享经济将使用权与所属权分离,充分利用时空资源,扩大便捷生活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市场因子让僵滞的公共资源重新焕发活力,相对降低了社会整体运营成本。人们发现,通过互联网,可以个性化地配置个人的时间、房屋、汽车,甚至是无形资产,协同盘活闲置资源的价值。显然,分享经济在产能过剩压力颇为沉重的中国,彰显了某种改进与提升传统经济模式的力量。
但同时,成熟的共享模式不仅需要时间探索,还需要正视一系列隐患。在上海,如今你能看到五六种不同颜色的“共享单车”品牌停放在街头,具备共享汽车功能的移动app,一夜之间也有十几家上架。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收获了一轮又一轮的资本原始积累后,开始大面积投放同质化的产品和服务,并制造价格战来争夺市场。
然而,这些共享产品面临的现实问题却迫在眉睫。拿共享单车来说,其本身无疑体现了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发展趋势,并且很好填补了慢行交通方面的空白。但同时,支付安全、违规停放、过度占用公共空间、信用体系欠缺等等,都是摆在共享单车企业面前的现实考验;部分使用者违反交通法规,被交警拦下进行罚款时,甚至出现拒缴罚金遭交警扣车的现象。如果这些问题无法解决,仅仅靠市场扩张,“共享单车”未必能如人们所愿得那样骑得长远顺畅。
新面市的“共享汽车”,可能的安全隐患和社会风险较之“单车”有增无减。更何况,特大城市机动车占有量已经饱和,交通发展的趋势是大力提倡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共享汽车”恰恰同这个趋势背道而驰。人们可能通过“共享”得到了“用车”的方便,却忽视了“用车方便”本身带来的更大社会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享汽车”虽是受“共享单车”启发而来,性质却大相径庭;它是否属于社会需要支持的共享经济,需要打一个巨大的问号。
鼓励共享单车,同时对“共享汽车”保持审慎,应该是社会面对这两件事物的合理态度。而即便鼓励,共享单车领域如何更好发展,也需要对平台企业进行引导规范。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跟风而来的平台企业急于跑马圈地、抢占市场,并热衷于简单效仿,忽视了管理方式和盈利方式的优化、创新——共享汽车的出现,更是一种跟风的极致。
另一方面,目前打着“分享”旗号的产品仍然依靠的是重资产投入以刺激经济需求的这种传统思路,没有触及调整社会存量资源的实质。这多少是一种遗憾。很简单,即使是再便宜的单车成本也要比闲置资源再利用的成本高,汽车的成本就更高更。在已有大量闲置资源未被利用的前提下,再一味做增量,其效果恐怕需要进一步评估。
真正的好的共享经济,企业家的根本角色应该是提供一个平台,撮合资源所有人和使用者之间产生交易。只有回归创新本位,共享经济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社会运转效率,同时走向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经济轨道,并在有效遏制非必要消费的基础上驱动生态资源的保护与优化。而对今天的共享经济或者“准共享经济”参与者——尤其是一哄而上的跟随者来说,最缺的不是资本,不是硬件,而恰恰是真正的创新意识,以及配套的一系列服务、管理、保障意识。
因而,在共享单车和共享汽车相继兴起的时候,人们既欣喜于共享经济的壮大,也要同时保持清醒,并对其中的“真共享”和“伪共享”,以及社会需要的“共享”和不应被放大的“共享”作出明确的区分。而对热衷相关行业的企业来说,时下也应当抵制资本诱惑、停止烧钱,将重点转移到为信任体系建立制定完善的技术屏障,加强服务前的认证、筛选和培训,完善服务后的评价、投诉、补救方式。
当然,单纯的平台自我监控仍然不能保证一个健全的信任机制。政府层面的约束也能为分享经济提供保障。在这方面可以参照美国征信体系,积极推动信任保障建设,同时为新兴领域预留发展空间,让创新创业生态健康长远发展。打造这样一个体系,是企业迈入绿色经济轨道的关键,但这需要各方共建信任关系。
站在资本风口,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共享汽车,都需要冷静思考共享经济的真谛,正视制约发展的深层问题,探索实现社会资源更加高效的利用之道。
标签: 共享单车;共享汽车;新业态;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