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的烦恼,别只吐给政府和学校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若尘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7年03月27日 20:16:03
郭台铭董事长的一番反问,不应只是代表企业,将问题简单地抛给了政府和学校两方,也不能忽视企业自身在人才培养上应当承担的责任。
原标题:郭台铭的烦恼,别只吐给政府和学校
3月19日,在2017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向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提问:“政府将如何鼓励和奖励高端制造业人才下基层?”他以富士康举例,富士康最近希望征集近两万名大学生下工厂,结果发现,学校教育跟实际市场有很大的差距,大学生动手能力普遍不强。同时,富士康拥有6万名模具基础工人,而现在都是用大数据、云计算参与模具制造。
平心而论,郭台铭董事长提出的问题是老生常谈。这些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就业难”“用工荒”“鸳鸯火锅”早已成为新闻报道的热点。对于这些问题的根源,我们并不缺乏深度的分析和反思,诸如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产教融合不深入、企业主动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政府相关政策不到位、用人单位和社会“唯学历”的文化氛围、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不高、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滞后性等原因不一而足。
正因为对此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近几年的全国两会,到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无不体现出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引导一部分地方性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中国制造2025、工匠精神等逐渐深入普通百姓的心中。
然而,也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所回应的那样,“我想郭先生还得给一点时间,我们逐渐把这个短板补起来。”一方面,整个社会对于人才观念的转变,还需要时间逐步扭转,“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尚需要辅之以人事制度改革、就业市场“唯学历”风向的转变,让考生主动选择职业教育、做工人、下基层,也有待于思想观念的转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的提高;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体系改革、高等院校转型、专业内涵建设并不能一蹴而就,将相关政策、文件真正落地生根,也需要时间,也会遇到各种阻力和困难。
笔者以为,郭台铭董事长的一番反问,不应只是代表企业,将问题简单地抛给了政府和学校两方,也不能忽视企业自身在人才培养上应当承担的责任。2016年,在某次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上,一位地方高校校长就曾坦言,他太了解中国式的校企合作了,很多协议大多在糊弄人,许多企业对教育实际投入很少,兴趣只在于“廉价”劳动力。长久以来,企业在缺乏相关制度、行业协会的约束之下,仅仅出于利益需求,缺乏和学校谋求合作的主动性,双赢的局面往往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一厢情愿”,最终导致学校抱怨企业合作的热情不高,而企业抱怨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直接上岗,企业更希望坐享其成,以降低用人成本。
没有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是无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一者,高校专业设置和内涵建设的相对稳定性,相较于社会需求的易变性而言,总归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唯有企业最清楚,企业应占据人才培养的主导地位,通过和学校深度合作,建立更多的“行业学院”“订单班”等,为人才出口把关,此外,一流的技术人才需要配备一流的职业教师队伍,高校师资队伍需要借助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共同探索学徒制、导师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开设专业课程,以保证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高度地契合;二者,高级技能型人才都是在走上企业岗位之后逐步历练成长起来的,这就需要企业给予职工更多提升和进步的机会、条件,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合理的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同时,企业为了长远和健康发展,对职工不能采取“只管用,不管学”的短视行为,主动开展职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企业责无旁贷。
培养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既是教育问题,也牵涉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用人制度等诸多方面,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理应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于政府而言,更要扮演好中间人的角色,为企业和学校搭建沟通和合作的桥梁,需要在财政支持、政策引导、人才引进、产业扶持、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主动性等多方面加强推进。假以时日,才能真正扭转当下人才需求“脱节”的尴尬局面。
标签: 人才培养;郭台铭;富士康;人才;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