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思想茶座|美丽中文,就这样被你征服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凯锋    责任编辑 杜博
2017年02月11日 13:20:30

更多

希腊人不会让荷马死去,意大利人不会让但丁死去,中国人也不会让唐诗宋词死去。“00后”的出彩表现使我们看见了薪火传承、“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语文的自在光芒!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或许一开始并未预料到自己会如此火,节目中儒雅点评者和美少女学霸最近刷了屏。口吐莲花,思纷发如泉涌,一时间好评连连。幸福来得如此突然,却也在情理之中。不少学者从文化传承、创新、自信等角度进行了评论,具体说明“传统文化为什么这样红“。应该说,这与主办方“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宗旨基本合拍。但在我看来,除了被看重的“文以载道”的“道”,“美丽中文”本身就值得多加鉴赏。

  相对于白话文,诗词是精炼的、艺术化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也许用力过猛,但“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的徘徊往复倒是真实可靠的。作为一个文学艺术的业余爱好者,我个人最喜欢“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的句子,把读书人之间那种绚烂至极却又归于平淡的味道写出来了,令人玩味无穷。

  中国文字象形又表意,气韵生动,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以传达人心最深的幽微之处。七言或五言或长短句,讲究平仄音律,如画如歌,神与物游,一往而情深。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千古遇知音,首先感动我们的正是美,是文字引发的无限情思和无尽想象。“德”和“道”寄寓其中,“高大正”更是言外之意。得意不能忘言。

  形神兼备,以美储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我看来,这是诗词之美独有的辩证法。年少时哪怕囫囵吞枣“咽”下的诗篇,经过岁月的沉淀,如夏花,如秋阳,终究是美的历程,而知识和意趣已在其中。阅读、消化、吸收也就是审美享受。当然,中国文化及其诗词表达不仅仅止于欣赏,文字学、训诂学、声韵学是背后的理论支撑,皓首穷经也寻常。

  愈近现代愈少闲情,看似没有具体用途的诗词渐渐被说明文、研究报告、中规中矩的论文挤到被遗忘的角落。诗词大会算不算传统文化的一种强势复出?还有待观察。不过任何一个国家都好像没有理由不珍惜经典文本:希腊人不会让荷马死去,意大利人不会让但丁死去,中国人也不会让唐诗宋词死去。“00后”的出彩表现让人想起歌手田震的《铿锵玫瑰》,使我们看见了薪火传承、“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语文的自在光芒!美,终究不会被真正地遗忘。美丽中文,就这样被你征服!

  台湾画家蒋勋在《艺术概论》中说,终其一生,我们不能失去对美的信仰。在人性众多的挫折障碍中,在生命众多的困惑迷惘中,美,使人有希望,有向往,有反省,有对伤痛的悲悯,也有对喜悦幸福的期待。蔡元培先生当年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也自有合理之处。

  凡此种种,说到底是对文学艺术及其价值的再认识。翻译《源氏物语》的林文月写有一册《读中文系的人》,念《诗经》、看《离骚》,比较陶渊明、孟浩然和王维,无悔当年的选择;1924年出生的叶嘉莹先生说,如果有来生,我就还做教师,仍然要教古典诗词。“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培养价值判断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人文素养,离不开广义的文史哲。今天青少年价值观的养成教育,同样离不开文史哲的耳濡目染。只有让知识和观念渗透生活和行为,诉诸感官的敏锐度和直觉判断,才能称得上素养。文史哲的涉猎、人文素养的提升,最后件件都会落实到对人的情意和关怀,而诗词确实是比较好的载体之一。

  各种文字因功能而选择体裁,无可非议。有的需要严肃规整,有的需要幽默滑稽,有的则闲适如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我们呼唤大手笔和思想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提炼和概括,使之具体化、科学化、具体化,并形成有哲学高度的核心话语和思维方式,表述清晰、逻辑一贯。文字功夫和文字之美自当锦上添花。好的思想要有好的表达,八股、“正确的废话”没有人喜欢。

  当然,世间语言百花园里不是只有唐诗宋词,北京大学乐黛云先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也主张不同文化间“同情之理解”,倡导“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智慧,启发我们在热爱诗词、珍惜母语经典的同时,仍需要视野、境界的拓展。泰戈尔、拜伦、莎士比亚、弥尔顿,不废江河万古流。感谢翻译大家,我们也能领略其恒久魅力。莫文蔚一曲《当你老了》,让我们一下子喜欢上了诗人叶芝,中信出版社推出《寂然的狂喜》(叶芝的诗与回声),估计也赚得盆满钵满吧。唐人小说《长恨歌传》和《游仙窟》对日本古典作品《源氏物语》的影响则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希望我们喜欢美丽中文,也喜欢像唐诗宋词这样经典的艺术化的一切好东西。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标签: 诗词大会;中文;文化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702114756997322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