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走在畸形道路上的“高考加分”

来源:原创
作者:本网评论部    责任编辑 柳博姗
2014年05月28日 18:31:03

更多

  编者按:

  又是一年六月时,又是一年高考热。这周一上班,炸了眼球的先是"高考加分新政变化”,根据新政策,在31个省市高考新政中,体育、奥赛加分项目降了级别,不过却又有13个省市决定对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突出者加分,甚至一度传出浙江要给思品和勇为的学生加20分传言。>>

  高考加分是个老话题,又是一个新话题,加分初衷是为了弥补公平,但这条路在走了近50年后,早已畸形不堪,沿路利益错综复杂,迫切需要大面积修复……

  一个为"公平”而订的单纯制度

  将各阶层一视同仁,给予边远山区孩子读书机会

  我们能查到最早的中国高考加分政策,是始见于《关于高等学校1950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

  这项早期规定中写到:"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加分录取:有三年以上工龄的产业工人;参加工作三年以上的革命干部及革命军人;兄弟民族学生;华侨学生。”

  这是一条阶级成分非常纯粹,并且延续了国民政府在1942年制订的《公私立专科以上学校招生办法》里对于"边远各省保送之蒙藏籍学生”的办法。

  显而易见的是,早期政府一方面将产业工人和革命军人与纯粹知识分子看齐,体现了阶级层面的公平性。

  另一方面为保障制度上的公平,平衡我国教育力量薄弱的劣势,对边疆、山区、牧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高考时给予一定程度的高考加分。

  早期高考锥形制度,确实能够保障这些在高考中处于相对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在初衷上也弥补了"公平”二字。

  单纯"加分制度”开始迈向畸形路

  全国各地近200种加分政策,涉及十多个部门

  从1950年第一条制度的开始,到1952年我国第一次高考统考,加分政策一路相伴,此后,随着高等教育目标的不断调整,高考加分政策也历经更迭,为打破"唯分数论英雄”、不拘一格降人才留出弹性空间。

  1966年高考废止,1977年高考恢复,高考加分政策也有了相应改变。高考加分照顾对象,取消了工农等家庭成分或身份的限制,为了搞好四化建设,鼓励性和政策性加分越来越多。类似于三好学生、学科竞赛获奖在那时就已列队加分项目。除此之外,体育艺术特长生、思想品德表现突出者、受政府表彰的优秀青年,均可获得高考加分。

  真正令高考加分开始走入"畸形路”是进入21世纪后,高考加分项目呈现巨量增多,根据资料显示,教育部的加分规定只有14种,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却有近200种加分政策。涉及科协、体育、外事、民委、计划生育、残联、公安、民政、工会等十多个部门和单位。

  以至于后期媒体称:"有单位和行业纷纷通过关系、公文找到教育部门制订加分政策。”

  显然,此时的"加分政策”已经开始买入畸形道路,谁距离权利越近,似乎越能得到所谓的"公平”,背后的"不公平”开始显现。


  "加分制度”道路乱草丛生显现复杂

  加分篮球队员没摸过篮球,交3万元武术加分20分

  如果说"加分制度”开始走向畸形路,那么,道路上的"乱草丛生”现象也开始显现。

  民众这次关心浙江加分的背后,则是惨痛的"记忆”。

  2009年,辽宁省鞍山市某中学1200名学生参加高考,其中二级运动员有153名,而且很多考号相连,后据记者调查发现,有篮球类二级运动员甚至没怎么摸过篮球。同年,重庆重点中学74名学生获民族加分,被疑尖子生竞争新方法,剑指北大清华,后经查实31名违规更改民族成分,被取消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资格。

  2010年,湖南娄底也被曝出,多名文理状元获武术加分,交3万参训就可加20分。  

  另一方面,自2000年开始,媒体开始大面积披露"利用少数民族子女加分”政策钻漏洞的恶迹,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北京少数民族占人口比例为4.1%;但奇怪的是,北京高考中少数民族学生每年占比都接近10%,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

  引起我们思考的则是,在经历50年后,对于少数民族、偏远山区、牧区的生源,还仅仅是靠加分解决吗?是否可以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来遏制这种"毒草”?

  修复"加分”道路背后的阻力

  教育部门有人坦言:谁会去自断财路?

  包括新华社、《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焦点访谈》栏目在内的媒体集中负面报道是在2006年到2010年。

  在经过4年的轮番轰炸后,雄踞多年的"加分政策”开始摇摆,最终到2010年11月,由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协联合发布文件,具体要求消减奥林匹克竞赛、科技创新竞赛、体育竞赛三种三种竞赛的加分力度,并从整体上要求高招要"调减加分项目及分值”。

  历时4年的艰难推进,背后有着太多可以玩味的东西。譬如2010年6月30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高考状元都是"武林高手”?》,报道了湖南省娄底市几个重点中学武术加分的内幕及相关教师机构收取金钱的利益链条,2010年4月3日,南方网报道,四川省中学生游泳锦标赛频频打破女子50米蛙泳的亚运会纪录,比赛成绩遭到质疑,比赛成绩能让学生在高考中加分,可能存在"卖奖”的内幕。

  除了金钱利益的驱动,加分项目裁量自由度太大了,测评主观性太强,选拔程序的公信力就会减弱,加分项目也必然会沦为腐败通道,加剧教育不公。

  此外,不能忽视的是,高考加分之所以被权势者所利用,一个最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部门身份重叠,即高考加分制度的监督与审查者,同时也是制度的制订者与执行者,这似乎非常容易为权钱交易开后门,也缺失了"交叉监督”原则。


  他山之石"加分”制度或可借鉴

  台湾高考加分只有法律说的算,西澳加分背后有牺牲

  并非只有我们才实行高考加分,在一海之隔的"台湾”宝岛同样具有高考加分制度。

  两岸互换的交流生大多清楚,台湾高等教育资源明显优于大陆,且升学压力相比大陆也较为轻松,但在这种背景下,台湾依旧制订出了"加分”政策,和我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多年的修订后,1998年台湾对"加分”政策进行了简化,目前仅剩4项加分政策。

  同时,和大陆多个部门具有加分权相比,台湾对于各项高考加分都执行"法规”,将加分权利赋予在了相应的司法规程中。

  另一方面,美国也实行高考加分制度,在考生报考院校同时,院校、教育机构和主管部门更重视其具有的社区服务简历,但和我们有所区别的则是,美国公立大学加分制度背后有着严谨的纳税人审查监督机制,保障了加分项目的公正性。

  而最新的消息则是,西澳大利亚政府对于高等院校生源"加分”政策,是根据政府和社会所缺少的"专业人才”设立的,这意味着在给予"加分”的背后,则是对考生的另一种平等的"牺牲”,使得考生享受与付出成正比。

  结语:

  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原本体现公平的高考加分政策已经越走越远,我们只想说,勿忘初衷。

标签: 高考加分;教育公平;高考改革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