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毕业后决不下基层vs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张韬    责任编辑 杜博
2016年12月20日 21:50:50

更多

我们对这些怀揣理想信念的年轻人报以无限期望,期望这股清流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造福社会,更加期待他们向世人证明,“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 vs “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胜负早有定论。

  “政和考察收获:1、毕业后不下基层!2、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3、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减肥,回去找个好男人。”这是四年前,一位博士到闽北山区的原国家级贫困县政和县调研后,在微博上发出的感慨。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激情;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这是一位博士对于自己扎根浙江西南山区干部生涯的感悟。

  是什么让第一位博士对基层工作的恐惧胜过了死亡?又是什么让第二位博士对基层工作充满了敬意?

  这源于对基层的判断。基层的物质条件艰苦,无可厚非。但博士到底为何下乡,是为了在这里寻找物质上的享受,还是将自己的平生所学付诸实践?出发点不一样得到的判断也不一样。

  第一位博士对基层之行的评价是“吃的一点都不好,什么乱七八糟的”“破地方,过得太憋屈了”。在3天的调研结束时称:“明天,姐终于要告别这里了!求:1.统战部配个好车送我们;2.航班返回厦门一切顺利!”字里行间,我们看不到任何对于调研本身的思考和描述,而是全神贯注地聚焦此行的衣食住行。而第二位博士的思考却是:“最痛苦的是听不懂方言。一个班子会,能听懂的没两句话。夜深人静时,就会自问:我为什么来?我该怎样去干?”话里话外,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博士由于无法胜任基层工作而产生的深深危机感。两种不同的态度,使得前者在怏怏中草草结束了自己调研,而后者却在不断思考、改进和实践中提升了自我的工作能力。

  钱理群在反思当下教育时,言辞犀利地指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面对现实,理想暗淡无光,利己主义的动力成为了如今社会不少“高知人群”潜意识中认同的迷信。从人性的角度讲,趋利避害无可厚非,然而,掌握更多知识技能的“高知人群”,其本身就应当具备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引领世风日趋高尚的属性。否则,知识就会沦为优秀的标签,而失掉它本应具备的造福社会属性。

  好在我们还有那些奋战在基层,带着激情追求真理的人们。是他们的忘我,诠释了知识真正的含义,是他们让人们相信“名校”“高学历”不仅仅是物质的标签,而是能带给更多人幸福、快乐的希望之光。

  人各有志兮何可思量。我们没有权利强迫一个“以死相挟”的人下基层工作,但至少有权利记住那些值得我们尊敬、感谢和珍视的人和事,就像人们已经忘记去关心当年的女博士如今是否已经找到了如意郎君。但这位激情随泥土齐飞,扎根基层探求真理的博士,却注定会被其工作过的地方的百姓惦记很久很久。

  三年前,17名年轻的清华、北大的应届博士和硕士,告别都市繁华,走进浙西南的深山僻壤,从此成为两脚沾泥的乡镇干部。发出“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感慨的清华大学博士郭云强,只是这些年轻人中的一员。如今,他们有的已经调离基层岗位,有的还继续奋斗在各自的岗位上。我们对这些怀揣理想信念的年轻人报以无限期望,期望这股清流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造福社会,更加期待他们向世人证明,“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vs“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胜负早有定论。

标签: 大学生;基层;实践;奉献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612/W02016122078226056744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