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丨“朕知道了”,康熙到底知道了什么?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杨树荫 责任编辑
吕苏娟
2016年12月26日 10:22:30
历史只知道,康乾盛世之后,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大清帝国,便迅速地走向颓败、衰败,乃至一败涂地,给后世留下了耻辱的一页。
“朕知道了”。这是清朝康熙皇帝在大臣的奏折上常用的御批,看似直白的四个字,颇有言近旨远的味道。
台湾故宫博物院将康熙这个朱批墨宝,印在文化用品上,作为纪念品销售,很有市场,游客特别是大陆去的游客,对康熙这个遒劲有力的御批,情有独钟。
“朕知道了”,居高临下,洞察秋毫,自然是天下第一的皇帝口气。
康熙帝御批“朕知道了”,言简意赅,却给大臣们留下了不可捉摸的想象空间:这个“知道了”,是皇上早就知道了,还是看了奏折才知道?若皇上早就知道,这份奏折便是“马后炮”,误了时机;若皇上看了奏折才知道,所奏之事下一步又该当如何?皇上高深莫测,臣下揣摩不已,朝廷政务若明若暗,若隐若现,这便是中国宫廷文化的精妙之处。
康熙的“朕知道了”,并非纸上谈兵,自然有深厚的底气,他委派亲信,渗入到朝廷重要的政务、事务部门,他向这些人发布密旨,而他们则用“密折”向他奏事,提供机密情报,通过这种方式,康熙建立了自己的情报网络,天下大事,了然于心。
“朕知道了”,简简单单四个字,却异常生动地刻画出康熙作为皇上所拥有的实力和自信。
康熙皇帝在中国历史上自然值得大书特书。他文治武功都有相当之建树,是功绩最大、最值得称颂的皇帝之一,国外史学界一些学者将他与路易十四和彼得大帝相提并论。
作为一个君主,康熙接近了中国理想中的君主典范,史书记载他“聪颖明慧、领悟力强、宽厚待人、勤勉刻苦、谨慎正直、勤于政务”,他经常自警:“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时不谨,即贻千百世之患”,可见他治国之谨慎。他在位六十一年,夙兴夜寐,殚精竭虑,使大清帝国稳固昌盛,声名远播。
康熙无疑将大清帝国引入了辉煌。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对天下大势,其实远未达到“知道了”的地步。当满朝文武一片“皇上圣明”的称颂时,康熙,这个主宰中国最强势的人物,却无法看清世界潮流风云变幻的大趋势。
如果说,地理大发现激发了欧洲人狂热的冒险精神,让他们开始具有海洋意识和全球视野。那么,这种冒险精神和全球视野,则预示欧洲人将登上全球发展的制高点。可惜,紫禁城里的康熙,不知道世界正在如此惊险一跃。
如果说,追求人性解放的文艺复兴,照亮了欧洲的夜空,使之成为“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恩格斯)。那么,这个最伟大、进步的变革,则翻开了欧洲文明无与伦比的崭新一页。可惜,古老国度内的康熙,不知道世界文明正在发生如此深刻的巨变。
更为可惜的是,一国之首的康熙根本无从知道,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科学正在前所未有地推进,整个欧洲上空弥漫着创新与进步的气息,这与中国封建专制的死水一潭、不思进取,恰恰成为鲜明的对照。
世界进步的大潮,滚滚而来,康熙及康熙治下的臣民,浑然不觉。
“朕知道了”,这个朱砂御批到底知道了什么?
历史只知道,康乾盛世之后,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大清帝国,便迅速地走向颓败、衰败,乃至一败涂地,给后世留下了耻辱的一页。
标签: 欧洲;奏折;皇帝;政务;进步;彼得大帝;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