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管齐下 捍卫空气
来源:浙江在线评论员
作者:潘如龙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7年01月04日 07:14:27
治霾并不能一蹴而就,在进行物理减排的同时,也要进行医学上的防治,做好两手准备。
新年第一场霾不期而至。1月2日,杭州发布大气重污染预警,吁请公众注意防范。几天前,针对北方“跨年”重霾,环保部已派出10个督查组急赴各地。然而,无论是重霾天出击,还是平日里督查,治霾并不能一蹴而就。既然这样,在进行物理减排的同时,也要进行医学上的防治,做好两手准备。
目前霾对人体的确切危害尚在探索中,但历史上发生的相关事件值得我们警惕:1952年伦敦雾霾事件先后夺去了近1.2万人的生命;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使大多数市民患上眼红、头疼病,1955年和1970年又两度发生,致使几百人丧命。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伦敦和洛杉矶当年对灾难猝不及防,今天的我们则应未雨绸缪,早作防备。当PM2.5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时,就空气颗粒物浓度而言,已与伦敦雾霾事件时基本相当。从理论上讲,PM2.5可进入血液,对健康的危害很大,PM2.5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滞后效应和累计效应更难评估。
我们对霾的研究才开始不久,深入调查的还不是很多,进行长期追踪观察的则更少。钟南山院士曾表示,霾比非典可怕,他的小组已在做动物实验,在研究霾对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而霾对人体其他系统影响的研究,目前似乎尚无更多的报道。因此,需要顶层设计,成立国家实验室,设立课题组,以体制优势聚集各方力量,根据污染数据和健康数据,对霾的影响进行监测和病理研究。
事实上,从应对非典到H7N9禽流感疫情,我国在公共卫生领域投入巨大,在疾病监控检测、信息传递等方面取得了不俗战绩,甚至在国际疫情防控方面,同样表现优异——抗击埃博拉病毒走在全球前列。
当务之急,是对霾的致病原理及如何防治进行研究。比如,PM2.5入肺后会不会转移到其他器官?有没有办法预防或者对抗PM2.5造成的损伤?国际上,已有一些卓有成效的相关研究。两次获诺奖提名的哈佛医学院教授康景轩,通过人工合成能发荧光的PM2.5颗粒做小鼠实验,证实了PM2.5能诱导全身性的病理改变。研究还表明,Omega-3脂肪酸,可明显降低PM2.5暴露所致的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
生动有效的医学科普同样重要。日前,上海肺科医院某医师一首关于雾霾的诗,以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展现了雾霾如何让小疾病野蛮生长,最终吞噬人体健康的过程。这首诗受到广泛关注,客观上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霾的治理需要统一认识、上下同欲,否则环保部到处灭火,一些企业却撕毁封条擅自开工,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标签: 研究;伦敦雾;非典;雾霾;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