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职称成为甄才品能之尺
来源:浙江在线评论员
作者:逯海涛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7年01月10日 08:04:51
只有对职称制度这把尺子精心校准,真正让职称和才能相称,才能真正发挥它甄才品能的作用。
近日,中办、国办联合下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今后在职称评定中,将更加重视实际的工作能力和业绩,淡化对论文和英语的要求,同时向广大基层岗位倾斜。这意味着,从1986年开始实行、涉及5500万人的职称制度,将迎来一次重大变革。
一说起评职称这个话题,很多事业单位的职工都深有感触,评职称的过程就像职业生涯中的一部“通关升级史”。在评职称的过程中,不管你从事的是哪方面工作,基本上都要搞定论文、业绩、计算机能力测试、英语水评测试等,还要填写复杂的表格,往往需要准备至少一年的时间,为了应付这些“硬杠杠”,参评人往往被弄得疲惫不堪,而职称评审的本来意义也逐渐偏离。
我国现有的职称评审制度源于建国初期,1986年国务院决定改革职称工作,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专业技术职务是与行政职务相并行的一种职务系列,有明确的岗位、任职条件、岗位职责和相应的权利,并与工资待遇挂钩。随后,先后颁发了高教、工程、农业、卫生、科研等29种职称。
当初设定的职称评审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当时国家经济建设刚刚起步、人才严重短缺的情况下,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时代的车轮行驶到今天,这把甄别人才、品评才能的尺子在精确度上,已经多多少少出现了一些偏差。
就拿医生这个职业来说,医生在评职称过程中最头疼的,就是论文这根“指挥棒”。目前医生评高级职称,普遍需要2到5篇SCI论文。无论内外科医生临床压力都很重,门诊、会诊、病例讨论,加上周末半天查房,完成一篇论文需要3到6个月甚至更长。一些基层医院的医生门诊量很大,日常处理的都是常见病,根本没精力也没条件搞科研。医术再高明的医生、教学能力再强的老师也难突破“不发论文休评职称”的天花板,有人开玩笑说,连奥运冠军也不得不为评职称奔波。
评职称难,评下来的职称也不一定能代表这个人的真实业务水平。职称评审制度下,中国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大增,但真正在世界一流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却不多。专业期刊专门代发评审职称的学术论文已经不是秘密,使得职称水分大增、含金量贬值。而由职称英语派生出的“外语替考、作弊指导”等乱象层出不穷。还有些人评上高级职称以后就“躺倒做”,没有了当初的冲劲和动力,职称制度反而成了熬够年头以后的护身符、功劳簿。
针对这些弊端,人社部这次找准症结所在,精准开刀。正如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司长俞家栋表示的那样,此次改革将尤其针对“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评价标准“一刀切”等弊端,“给人才松绑,让专业技术人才有更多精力深耕专业、做好本职工作,是这次改革的方向。”俞家栋说。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到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创造”转变。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之于数量,更加注重质量,只有对职称制度这把尺子精心校准,真正让职称和才能相称,才能真正发挥它甄才品能的作用。
标签: 职称;专业技术职务;英语;职称评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