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暖评丨我们满怀乡愁 却不知乡愁何寄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佘宗明    责任编辑 吕苏娟
2017年01月26日 07:53:41

更多

这里的“家”,更多地是指精神归宿、心灵落脚点,也即乡愁寄身之处。

  年关将近,年味渐浓,如倦鸟知还,人们被归心牵引,引向家的方向。而每逢此时,有个话题总会被挑起,那就是“究竟回谁家过年”,这是横亘在不少夫妻、情侣之间的无解难 题,也是年底很多家庭“内战”的导火索。

  前几天就有媒体报道,家住连云港的单某与妻子陈某,因去哪家父母那边过年引发争执,为达到回娘家过年的目的,陈某先闹失踪,后寻短见,幸亏民警及时调处控制了事态。而类似的闹剧悲剧,已成年终社会新闻版块里的“保留曲目”。

  过年回家,回哪个家,家在哪儿?这是许多人都难以回避之问。为回男方家或女方家过年而吵,就反映出了“家”的概念在新的认知语境下的游移。这里的“家”,更多地是指精神归宿、心灵落脚点,也即乡愁寄身之处。它或许是我们的生养之地,也可能是后来组建的“小家”,还可能是关系网依托之所;它兴许是原乡,但也许是“心安之处即吾乡”。

  这跟流动社会里人们生活的变动不居有关:如社会学家西美尔说的,发展、运动、易变不仅是现代生活的外在状态,也是现代生活的内质,更是现代性的特质。在当下,人们“背 井离乡”早就是常态,很多人的生活状态着一“漂”字而全出。人们靠着“大时代的户口”,或是“刹那的码头”。快节奏与变动造成的过渡感,跟传统的“家”内蕴的稳定感, 是反向对峙式的存在。

  以往家是社会的细胞,是中国文化中具有超常稳定性的社会“能指”,可随着人们生活跟家庭原址的解绑,“家”也渐渐从单纯地理意义上的空间,变成了被现代式解构赋值的特殊场域。“回谁家过年”,本质上就是“家”被瓦解跟“双独”、“空巢老人”、男权社会民俗消解叠合的衍生困境。

  很多时候,我们满怀乡愁,却不知乡愁何寄。电视剧《新结婚时代》里有段对白是,“哪条法律规定过年女人一定要回婆家?”“这不需要法律规定,这是人之常情。”可在今天 ,这份常情早就不“常”了,因为我们的家已不定于“婆家”一尊。

标签: 法律规定;婆家;社会新闻;生活;常情;变动不居;精神归宿;空巢老人;社会学家;生活状态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701/W02017012606766981143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