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为何诈骗机构总喜欢盯着大学生不放?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张晓雨    责任编辑 逯海涛
2017年04月20日 20:20:47

更多

大学生群体在抱怨自己成为弱势群体,总被有心人盯着想要来索取些利益之前,首先还是应当有所反思,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用火眼金睛将各种诈骗套路扼杀在摇篮中。

1.jpg

  近日,有家长和学生爆料称,广州某公司以校内公益讲座的名义,吸引学生参加免费的职业测试。其间,便游说学生加入职业培训班,许以美好愿景,再让学生通过第三方贷款公司无抵押贷款交学费。被诓骗的学生高达数百名,不少人甚至被催债机构连连逼债。

  从裸贷到培训贷,从糊里糊涂将自己的私人信息、私密照片发给陌生人,到不明就里签下“不平等条约”,亲手把自己送进骗子精心布置的陷阱当中。即使身边已经出现数不尽的教训和悲剧,大学生群体还是前赴后继“慷慨赴死”。诈骗机构为什么紧抓大学生这个群体不放?大学生们老是在一场场如出一辙的骗局中智商下线又是为哪般?不解决这些问题,或许,“培训贷”便只是开端。

  事实上,仔细推敲相关媒体对身陷培训贷泥淖的大学生的报道,不难发现,骗子的狐狸尾巴,其实早就露出了端倪。手持身份证拍照、填写亲戚好友的联系电话、提供银行卡号和手机服务密码,这些套路早就在各大社交软件上被曝光了个遍,但在高等学府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却偏偏辨识不出来,甚至单纯地以为用身份证拍照只是工作人员想要留作纪念,填写相关信息也是正当程序,完善个人资料也是合情合理的。

  这也是为什么,诈骗机构总是喜欢紧盯着大学生群体不放,今天研究出一个用私密照片进行借款的方式,明天便经典新升级,通过开办培训班悄无声息让学生签下贷款合同。动动嘴皮子,声情并茂引导大学生走进自己的圈套,再许下一张张空头支票,便可轻松赢得学生群体的信任,如此低成本、高回收的诈骗手段,便很容易被有心人青睐。

  校园贷款乱象丛生,严惩诈骗机构和非法借贷平台是板上钉钉,社会各界给予充分关注,帮助大学生避免借贷陷阱也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但问题在于,外界再怎么提供帮助和对策,身为当事人的大学生群体却不加以反思,便终究只是治标不治本,就算今天相关部门将各种非法借贷机构“一锅端”,明天还是会有新的诈骗方式来引诱你上钩。

  因此,大学生群体在抱怨自己成为弱势群体,总被有心人盯着想要来索取些利益之前,首先还是应当有所反思,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用火眼金睛将各种诈骗套路扼杀在摇篮中。在面对不劳而获、奢华生活的诱惑时,也应当牢牢记住自身职责与使命,脚踏实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是稀里糊涂走进骗子设下的局,自以为能不劳而获拥有锦绣前程,或许一眨眼间,便将自己推进咸鱼不可翻身的境地。

标签: 大学生群体;大学生;诈骗;学生;骗子;身份证;嘴皮子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704/W02017042059496452932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