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摔跤吧,爸爸》:给孩子多一点选择,给目标多一点热情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吕苏娟    责任编辑 杜博
2017年05月15日 16:32:42

更多

这条路,会给孩子更多选择,会给目标更多热情,也会给未来更多精彩。愿我们都能从《摔跤吧,爸爸》中,认清这条路,全力以赴的走下去。

timg (11).jpg

  近日,一部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意外走红网络,赢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据时光网统计,截至5月14日,《摔跤吧,爸爸》累计票房已达3.9亿元。

  带着好奇,笔者去电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正如无数观众所评价的一样,电影从头到尾都充斥着满满的正能量,并又不时温情到丝丝入扣,催得人想不泪流满面都难。

  不过说实话,最初笔者是有点反感这部电影的。主因在于电影的前半部分,带有太多“强权”“悲伤”“苦难”等色彩。它前半部分无非就在讲述,一个父亲如何将他的梦想强加给子女,如果通过种种逼迫手段让子女朝着他的梦想前进,子女又是如何一步步从苦难中成长,变成全国冠军的故事。

  如果没有影片的后半段,前半段的故事大概够笔者咒骂一整天了。里面涉及的包括男权主义、父权思想、强压教育等,每一个单独拎出来都可以被狠狠地“痛打”。比如一定要生男孩去摔跤,每次生出女儿后父亲的失望表现;比如女儿苦苦哀求不要剪长发,父亲的一意孤行;再比如母亲反对父亲让女儿去练摔跤,父亲的固执己见。可以说,前半段的每一处细节都在透露孩子的“无奈”之感。

  而这些无奈,之所以触动人心,恰恰是因为它在生活中的随处可见。现实中,每个孩子在年幼时,都或多或少曾背负过父母的期盼,这些期盼无形中束缚了孩子的自由,诱导了他们的选择,影响了他们之后的人生。如果这个期盼在强压孩子,变成现实或不能变成现实的过程中,永远成为不了孩子的自愿、或成为不了孩子的喜欢,那即便这一期盼最终变成了一个成功,也不过徒增悲剧罢了。

  这样的悲剧,印度社会并不缺,中国社会看似也不少。很多孩子心中不可言说的痛,也许就是父母以爱之名,剥夺孩子的选择权,最终“扼杀”了孩子的自由吧。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孙悟空永远挣脱不开如来佛的五指山一样。父爱如山,某种意义上,也是如山一般不可撼动、不可挪开、不可转移。

  但《摔跤吧,爸爸》最终呈现给我们的,却并非是一个无奈至极的故事,而是一个孩子探索世界,最终找到人生目标,为此奋不顾身,并功成名就的故事。它的不一样,在于父亲强加给孩子的梦想,虽然一开始是“逼迫”的,但孩子发现这是它喜爱的一条路,而这条路与电影中“14岁就被迫嫁给一个从未见过面的男人,就这样过完余生”的新娘,是那么的不一样。于是,被迫变成了主动,无奈变成了喜悦。

  这份喜悦,浓缩了印度社会中女性的各种压迫。面对这些压迫,家庭不支持、女性不自立,于是一代又一代女性,被困在这个牢笼中,逃无可逃。但电影中的父亲,抵住一切外在压力,给孩子提供了“另一条路”,更幸运的是,女儿还具备了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能力。再进一步发展,女儿从摔跤中看清了自己,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并完成了由弱到强的完美蜕变,于是有了一个“冠军成长史”的感人故事。

  但这个故事真正感人的地方,与其说是一个冠军的成长史,不如说是一个女性的成长史。在最后一场比赛现场,面对父亲的缺席,女儿最终通过自己判断赢得了比赛,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意味着女性最终摆脱了男权主义、父权思想、强压教育等,真正实现了思想独立,赢得了人格独立。这也许才是整部影片所传递出的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深究这股力量的源泉,离不开“冠军”这一目标的加持。而目标激发的力量有多大,成功的机会就有多大。为了成为冠军,吉塔主动放弃了大学自由的生活,放弃了好不容易留长的头发,放弃了所有其他“不重要”的事,一心向前、拼搏不止,最终抵达了梦想的彼岸。而电影中的对世界冠军的追求,也成为了她自我成长、自我认同的力量,成为了她与不可能对抗的力量,更成为了印度女性与整个社会落后观念战斗的力量。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人生目标过于残忍,它背后承载了太多的心酸苦楚。可是,有哪一个目标的实现是不需要付出的吗?世界上哪一份成功的背后,不是无尽的付出、无尽的努力、无尽的心酸?那些为目标而努力的人,难道不知道可以放弃吗?他们的不放弃,说到底是在寻找独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这份意义可以让他们的人生别样而出彩,也可以让他们衷心地体会到幸福快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群人,他们过着还算舒适的日子,但却常常充满阴郁,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努力。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最多也只能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于是“活着为了什么”成了他们心中永远的疑问。

  活着为了什么?在很多人看来,是为了追求人生的意义,这份追逐赋予了幸福快乐更深刻的内涵。诚然,人生的意义之于所有人,是不一样的。但一样的是,你认不认可这个意义,你走过的每一步是否在不断强化这种意义,这种意义带给你的快乐和幸福有多大。在吉玛看来,追求冠军,是她人生的意义。而她的努力,为印度无数女性摆脱“家庭妇女”这一人生路径,提供了另一种路径,这是她人生的又一层意义。

  但在很多人看来,吉塔的“主动”选择,也依旧脱离不开悲情的意味。因为那是一个贫困家庭可以给孩子提供的唯一一条路,那是一个社会堵住了所有出口、一不小心忘记堵上的一个“漏洞”。它们投射到中国社会,自然让人们联想到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所拥有的唯一的一条路——高考一样。可电影中的父亲为孩子找到了另一条路,现实中谁为中国孩子找到另一条路?

  我们知道,社会的改变,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我们更知道,如果没有个人的努力,社会的改变几乎无从谈起。吉塔的成功,更深刻地意义在于,她作为开拓者,为更多女性提供了“另一条路”。而中国的孩子们,能否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应试教育的道路上转向,走向更加多元、多样、多彩的素质教育呢?

  在这条狂风暴雨、披荆斩棘的道路上,我们的父母能否伸出自己的双手,拉一把孩子呢?我们的政府能否加快改革的步伐,拆除高考这根“独木桥”,为孩子架起更多、更好的桥呢?

  这些努力,也许仍逃不开最初“强迫”的成分,但它的最终指向,能否是让孩子主动选择是否接受,主动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确定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奋不顾身、全力以赴呢?父母的期盼、社会的期盼,能否真正建构在让孩子获得幸福快乐的目标上呢?

  目标,并不一定与成功直接挂钩,但人们为之努力的每一步,其实就是在走向成功。成功,不等于功成名就,也不等于飞黄腾达,它在孩子的心中,也许更等同于无限的兴趣、无限的热情、无限的探索。

  在摔跤场上,吉塔每一次克制对手,亦或是每一次被对手克制,都在目光中散发出一股坚毅无畏、拼搏向上的力量,这是生命蓬勃的动力。而这股动力会在每一次的胜利后化作笑容,融化在她的心中,并承载着她的幸福快乐不断向外扩散,传递至无数人的心中。这种幸福感,很熟悉,至少从刘翔、姚明、李娜等体育明星身上,我们都曾感受过。

  当然,竞技体育总会有失败,就像人生总会有失意一样。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这是每一个生命都逃不开的循环。但正因为有这样的高峰低谷,我们才能从与目标一点点靠近的路途中认识自己,才能从奋斗前进的路途中寻找到幸福快乐的真正意义,也才能从与社会“顽疾”的抗争中寻找到“另一条路”。

  这条路,会给孩子更多选择,会给目标更多热情,也会给未来更多精彩。愿我们都能从《摔跤吧,爸爸》中,认清这条路,全力以赴地走下去。

标签: 摔跤吧,爸爸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705/W02017051559513714040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