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锐评丨珠峰上“见死不救” 不仅仅是个道德问题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逯海涛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7年06月08日 07:25:19

更多

正如新闻中那位登山评论家所说:“我们的共识是,救不救,很难分辨对错。不救,是有现实的困境;救了,也无需拔到无限的道德高度。”

000.jpg

  照片里一双深黑如炭的双手让人触目惊心,这是夏尔巴人向导桑吉在珠峰海拔8600米处被严重冻伤的双手,能不能保得住还不一定。而他的客户,巴基斯坦登山爱好者阿卜杜尔也差点没法活着离开珠峰。今年5月21日,两人在成功登顶珠峰之后不久,因为氧气耗尽被困在冰山雪地之中。这件事情引起巨大争议的是,在他们遇险之后,曾有超过150人经过两人身边却无动于衷,桑吉所在公司因为没有及时救援也饱受指责……

  事情发生后,舆论的矛头主要指向两个方面,一个是向导桑吉所属七峰公司,另一个则是那150多名经过两人身边、却没有施以援手的登山客。

  尽管参与救援的两家登山公司事后打起了口水仗,但是毫无疑问,作为一家商业登山公司,在客户和自家员工遇险之后及时进行救援是责任也是义务,迅速派出救援力量进行救援这没啥好说的,除非他们今后不想在登山圈里混了。而那150多名“见死不救”的登山客,他们到底应不应该背负良心上的谴责?这是一个不太容易说清楚的问题。

  有一部电影叫《天劫余生》,故事的原型就是1972年16名乌拉圭橄榄球队成员坠机后被迫吃尸体求生一事。对于所有幸存者,这是一场噩梦,获救后,他们虽重过正常生活,但终生需面对“食人族”的指责。在极端困境中,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人们如何做出选择,是个复杂的命题,这不是一句道不道德就可以评价的。

  那150多名路过的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这些坠机之后幸存的队员有类似之处,8600米的珠峰之巅是生命禁区,可以说是步步凶险,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连呼吸都可能成为问题,稍微一点纰漏就可能引发一场灾难,登山者能确保自己安然登顶并且下山已经非常不易。在登顶的路途中,200多具遇难者遗体沿路分布,跨越时间超过几十年,有的甚至成为后来者的地标,征服珠峰之路的凶险可见一斑。

  在这种情况下到底是救还是不救?这样的两难几乎等同于妈妈和老婆同时掉进水里选择救谁。所以无论如何选择,都不是最完美的答案。

  这样的极端条件下进行救援的难度不可想象,这也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见义勇为,拿出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勇气就可以。如果没有多余的氧气、装备、人员、专业技能就冒然救人,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不但伤员救不了,还把自己的命也搭上。新闻中的两位登山者最终获救,靠的还是登山公司的专业人员伸出援手。所以,对于那150名“路过”的登山客来说,不能用道德绑架他们,要求他们做出超越自己能力的选择。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不会面临这样的极端境地,也不必做出这样的艰难选择,万一遇上了,也只能是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去帮助别人。正如新闻中那位登山评论家所说:“我们的共识是,救不救,很难分辨对错。不救,是有现实的困境;救了,也无需拔到无限的道德高度。”

标签: 登山;救援;珠峰;选择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706/W02017060773923450414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