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纵火之恶,岂能让善良背锅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魏英杰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7年06月25日 08:22:42
“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应是每个人的一种自我追求,而这并不需要任何的理由。
距离蓝色钱江大火的发生,已经过去3天时间,网上的议论仍然没有消减。这其中,既有对生命黯然陨落的悲叹,也有对母子四人不幸罹难的哀悼,同时也难免有些传言和猜测。在一个开放的舆论场中,这是正常的言论生态。
但不得不说,其中有些传言非常伤人,而且不负责任。比如对这户人家的男主人和保姆关系的揣测,这是毫无根据的,是对刚刚遭遇不幸的这个家庭的恶意中伤。另外,对消防人员的工作也有一些误解,包含了很不专业的解读。昨天本报的追踪采访已经专门进行澄清。
还有一种解读,看似有些道理,实则毫无逻辑,充满谬误。有报道提到,这户人家平时非常善待本案嫌疑人莫某晶,于是有人感慨,对她这么好还被狠下毒手,做人真的不能太善良。可见,在有些人看来,“善良”是一种用来交换的东西,而如果起不到这个作用,又可以像垃圾一样丢掉。这种说法充满功利色彩,却又流毒甚广。
善良首先是对自己的一种道德与品格要求,反求诸己而非外求于人。这不是简单的“我对你好,你就要对我好”,也并不是说,善良就一定要求有“善报”。我们传统中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实指的是,一个人与人为善,更能够赢得别人的善意。这么说是没问题的,但把“善报”当作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则是本末倒置,也会让善意打折。当一个人带着这么多的目的性,别人还能感受到多少善意呢?
现如今不仅有些人把“善良”当作与他人交往的交换条件,更有些人把这当作不行善的借口。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老人倒地扶不扶”的例子。有些人就是这么说的:你看,有人扶老人反而被讹诈了,所以我不扶完全是对的。“扶老人可能被讹”和“不扶老人是为了不被讹”,并不是一回事。看到老人倒地而不扶的人,其实是把一种不确定的后果当作自己不行善的理由。这样做,说严重点就是见死不救。
“做人不能太善良”的说法,还会产生一种很坏的效应,就是对子女灌输“以牙还牙”的观念。因为信奉“我对你好,你就要对我好”的教条,所以,这就可能变成“你对我不好,我也要对你不好”。现在有些家长就是这么教育小孩的。如果小孩被同学欺负,有些家长往往会说,你去给我打回来。这可能在小孩的心里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一旦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后果可想而知。
蓝色钱江的女业主善待保姆(嫌疑人)却惨遭毒手,问题出在保姆而非她本人,是保姆的丑恶导致一个善良的人遭遇不幸,而不是一个人因为善良所以招来恶行。这其中道理并不复杂,如果看不到这点,说明有的人并不真正懂得何为善恶、是非与对错。“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应是每个人的一种自我追求,而这并不需要任何的理由。
标签: 保姆;善报;老人;行善;小孩;功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