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相对论丨小区物业对共享单车下“禁令”,是亮剑还是逾矩?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郑亚丽 钱振霄    责任编辑 张萍
2017年07月14日 19:21:24

更多

共享单车的治理,已成为社会热门话题。而杭州各大小区物业,也遭遇了小区里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的难题。包括绿城、万科、滨江在内的不少物业公司,直接对共享单车下了“禁令”,禁止共享单车骑进小区,引发争议无数。该怎么看待这种管理方式?且看两组评论员观点。

  相对论话题——共享单车的治理,已成为社会热门话题。而杭州各大小区物业,也遭遇了小区里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的难题。包括绿城、万科、滨江在内的不少物业公司,直接对共享单车下了“禁令”,禁止共享单车骑进小区,引发争议无数。该怎么看待这种管理方式?且看两组评论员观点。

单车.jpg

  小区物业向共享单车说不 未必高明

  共享单车最美好的意义在于共享,不仅给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更给社会一次大胆的畅想。如果一辆共享单车连“家门”都难进,如何期待其能在城市中绽放共享之花?

  最近,关于共享单车难管理的消息甚嚣尘上,本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而生,一时却成为众矢之的。不少路段和区域也开始主动出击。北京前门地区多条胡同禁止共享单车通行;杭州一些小区物业表示,禁止共享单车进入小区。物业悬挂横幅“谢绝共享单车入内”,安装LED指示灯提醒业主不要将车骑进小区,还有保安在门口时刻注意共享单车的动向,一旦发现,立刻“拿下”。

  试问,物业有何权利禁止共享单车入内?做此决定是否与业主协商?共享单车何以成为洪水猛兽,让一些物业公司如此刻意躲避?

  专业人士分析,在法理上,如果没有经过业委会或者大部分业主的同意,物业是没有权利禁止共享单车进入小区的。那么,如此多的物业公司做此决定是否与业主协商?假如是经过协商做出的决定,是否将此举写入小区公约进行公示?如果没有,是谁赋予了物业公司权利,可以理直气壮地切断居民回家的“最后一公里”?

  流光溢彩的赞美各有各的夸法,翻了脸的拒绝连理由都如出一辙。物业禁止共享单车入内,无外乎共享单车乱停乱放,难以管理。冠以美化小区环境之名,就将共享单车拦于门外,这样的决定太过简单粗暴。以服务业主的名义,让共享单车难以共享,让回家的路再次延长,这样的决定难说合理。

  物业的存在,无非是为业主服务。出现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普通自行车尚可自由入内,享受物业的服务和管理,换了共享单车却遭受嫌弃,还是因为共享单车没有“主人”才被如此看低。小区内共享单车增多,加大了管理难度,物业可以根据小区承受力与业主协商限流,或者划出专门的停放区域。但因清理麻烦就将共享单车拒之门外,太不近人情,也是推脱自身责任之举。

  我能想象,一个要将共享单车骑回家的业主在与物业保安进行博弈的时候,物业多么理直气壮,业主多么义愤填膺。将个别业主无素质的行为作为禁止共享单车入内的理由,很难说得过去。如果物业真要考虑业主的切身利益,那就应该分析共享单车缘何难以管理,是业主素质问题还是小区停车规划不合理,寻找原因各个击破。未见物业有什么行动,就嚷嚷着太难管理,要将共享单车撵出去,理由说得太轻巧,事情做得太决绝。照此逻辑,将来小区汽车增多不便管理,是不是也要业主把汽车开到马路上去呢?

  共享单车最美好的意义在于共享,不仅给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更给社会一次大胆的畅想。新事物的出现必然带来新的问题,岂能因难以管理就避之拒之。如果一辆共享单车连“家门”都难进,如何期待其能在城市中绽放共享之花?“家”的包容尚且如此,何以寄托一座城?(郑亚丽)

单车5.jpg

  谁来打通家门前的最后一公里

  从天使到魔鬼,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就像无处不在的共享单车,遥知它在远方的曼彻斯特也俘获了一众迷弟迷妹,不甚欣慰,但在杭州,它却将面对有家门不让进的尴尬。据报道,杭州已经有多个小区物业发出“逐客令”,不准共享单车进入。

  作为一个每天上下班都在享受共享单车所带来的便利的人,要对这种一刀切式的禁止令提出些许异议似乎理所应当,但问题是,种种乱象之下,我们该怎么为共享单车这个可爱又可气的时髦玩意儿说几句公道话。

  共享单车,说到底就是新瓶装旧酒。回溯共享单车的发家史则不难发现,早在上世纪60年代,在荷兰就有开展过公共自行车的项目,此后,法国政府开始效仿,再之后便是我们早已熟知的公共自行车在全球推广的历史,尽管中途不少项目都未能寿终,直到近几年“个人无桩单车”的概念出现,借着共享经济的东风,共享单车从公共自行车一脉相承,并实现了华丽转身。

  冠以共享精神的光环,共享单车之所以能火遍大街小巷,正印证了那句“打通回家路上的最后一公里”。在许多大城市,不少初入社会的人都会选择妥协措施规避难以承受的房价,住到偏远的地铁站或者公交站周边,从站点到住处的路上,共享单车便成了绝佳的代步工具。而在别处,上下班高峰,除了挤不上的公交,还有滴滴一下,无人应答的尴尬。具体来说,在作为公共自行车第一城的杭州,至少8.58万辆小红车的投放量依然不能解决居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在高峰时段仍然会面临无车可用的境地。而作为搅局者出现的共享单车,在缓解杭州居民用车难问题的同时,也呈现出创新倒逼的态势,在市场竞争中迫使小红车做出了许多更为便捷的变化,例如扫码租车,24小时随借随还等举措。

  问题的出现源自过分炒热的“创业风口”。小黄车、小白车、小蓝车……留给共享单车企业的颜色真不多了,一大波涌来的共享单车在逼死选择恐惧症的同时,也毁掉了它们给用户许诺的远方和田野。既然共享单车出现的初衷在于解决城市出行一类的公共问题,如果过度的投放占有了过度的公共空间,那么,是时候得给共享单车一点规矩了。

  历史总归有那么些相似的时候。如今共享单车面临的节点,优胜劣汰已经初步呈现,剩下的无外乎“唯便者胜”。联想到之前的移动支付和网约车,从星火燎原的快速发展到历经竞争之后的最终沉淀,对于新事物,除了需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期待之外,也需要扣上规则的紧箍咒,对共享单车,在未来甚至可以多一些大胆的设想,比如,如何通过更科学的评估模型来确定更为合适的投放量,如何赋予共享单车更多人性化的功能。至少,我依然希望以后能畅通无阻地骑着共享单车。(钱振霄)

单车4.jpg

标签: 共享;物业;业主;公共自行车;杭州;管理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