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丨打击“村霸” 重整基层任重道远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王天骏 责任编辑
钱振霄
2017年09月28日 20:03:28
村民自治绝不等于放任自流,自治的基础是法治。要治理“村霸”,首先要让法治下基层,消灭“天高皇帝远”的现象。
“村霸”一词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农村横行霸道的人。这些人多以宗族势力为后盾,控制村支部、村委,有的在其中担任重要职务,凭借威势牟取暴利甚至残害乡邻。打击“村霸”是个老问题了,近年来又进入大众视野。今年年初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强调,要加大对“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的整治。近期,甘肃省部署了专项斗争,并出台了奖励举报相关违法犯罪行为的办法,奖金最高可达20万元。
20万元奖金乍一听很吸引人,政府为了铲除“村霸”也是下血本了。但一般民众也会想到,举报讲究重证据实,要取得这些“地头蛇”的罪证非常危险。举报材料交到相关部门那里,其保密性也常不让人放心。相关部门接到举报材料后,如何整治不留后患又成了难题。毕竟,一个地方出现“村霸”,其本身就意味着该地的基层治理出了大问题,干部、群众、宗族等都牵涉其中。稍有不慎,就会使该地陷入打击报复和检举揭发的循环中。
打击“村霸”是一套组合拳,自然不会完全依赖于群众举报。宣传动员、摸底排查、识别定性和打击惩处必定是政府各部门的协同作战。这样一套组合拳之后,该罚的罚,该判的判,但能否真正铲除“村霸”和宗族恶势力滋生的土壤,还乡村一片宁静,就很难预料了。
因此,我们更要分析“村霸”产生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村霸”常常起于宗族。宗族是乡村中姓氏相同,具有血缘关系且聚居一地的共同体。虽然近代以来的历次革命、改造将族产、族规、族法等扫入了历史的垃圾堆,在相当程度上打破了宗族的小社会,但无法改变许多乡村社区的封闭性。这些村子既然仍是聚族而居,土地山林、宅基地等生产生活资料是村集体所有,那么宗族必然或明或暗地在其中发挥着作用。要破除宗族对乡村的干扰,恐怕短时间难以实现。
“村霸”通常是宗族中的“强人”“能人”。有一些“村霸”最初成为村支部、村委的领导者,凭的也是自己带头创业的能力,而非粗野的拳头。那么,他们是怎么堕落到的地步?在这里,笔者认为可以对照民国时期的“土豪劣绅”来看。据历史学者的研究,土豪劣绅的出现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晚清以来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日益松弛,动乱频仍,遑论一般的治安,乡绅在地方上的领导权日益膨胀,常不受限制。另一方面,自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以后,耕读传家的乡绅失去了一项重要事业,原先通过读书习得的传统儒家价值体系也因此而崩塌。读书人日渐凋零,恶霸、讼棍就取而代之。最后就形成了“有土必豪,无绅不劣”的局面。
这段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治理“村霸”,首先要让法治下基层,消灭“天高皇帝远”的现象。村民自治绝不等于放任自流,自治的基础是法治。如果没有法治,今天人人称颂的“乡贤”将来很可能就蜕变成无法无天的“村霸”。依法打击“村霸”,同时对 “村霸”所在地的执法机关应有一个大整顿,使民众恢复对其的信心。对一般民众,要继续做好普法宣传,让法治观念入心。加强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特别是互联网)建设,促进民情的上通下达。
同时在重整基层的过程中,德治也不可缺席,不能轻忽价值观的力量。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乡贤”和宗族在地方发展过程中才不会走上违法乱纪的歪路。在乡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系统工程,基层治理者任重道远。
标签: 宗族;村支部;恶势力;村委;乡绅;乡村;举报材料;相关部门;组合拳;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