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十九大报告丨坚定文化自信 构筑中国精神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逯海涛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7年10月31日 07:45:30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只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才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从2016年开始,一档名为《中国诗词大会》的电视节目强势“霸屏”,唤起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心远地自偏”的隐士风流……虽然时空相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激起了现代人的内心共鸣。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如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十九大报告已经指明了方向。
不忘本来,提升文化自知。“多少年我们苦练英文发音和文法,这几年换他们卷着舌头学平上去入的变化……”几年前一首《中国话》的流行歌曲风行一时。近年来,关于汉语在世界各国持续升温的报道不断见诸媒体。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站发表一篇文章称,学习中文被“高智商商界人士”视为一项不错的投资。“汉语热”火遍全球、“中国风”劲刮世界,“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已经不仅仅是一句歌词,而是真实涌动的浩荡大潮。在国内,《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一系列国产动画片的票房奇迹,《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的广受好评,无不印证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出色的当代创意“碰撞”后所迸发的巨大感染力。不忘本来,就要提升文化自知。如果失去自知、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改变了文化基因,丧失了文化特质,忘记了“我们是谁”“我们来自何处”。
吸收外来,促进文化相融。守正之外,也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汲取外来文化滋养,实现共享交流。中华文明之所以经久不息、绵延长存,就在于其有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有兼收并蓄的开放传统。对待外来文化采取何种态度,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吸收外来文化即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将外来文化视为异类,自我封闭思想僵化,煌煌中华文明不可能历经五千年而弦歌不辍。开放包容不会削弱中华文化的优秀内核,反而会使中华文化的主流多元丰富。越是自信就越能够以积极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越是自信就越能在百舸争流中红旗不湿。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只有积极参与全球文明的对话交流,兼纳百家精华,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面向未来,建设文化强国。“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96年前,中国共产党先驱李大钊如是说。历史上的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一代代宿学鸿儒传承并开创了中国的文化根脉。如今,“中国号”巨轮已经驶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有新的目标、新的使命,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向未来,我们要以实现中国梦为奋斗目标,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展望未来,中国的发展、世界的变化为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而中国文化道路也将为人类未来提供一套人文理性的中国方案。
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发社会之先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只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才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标签: 文化;新时代;传统文化;中国;吸收;中国文化;自知;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