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说|基本思辨能力缺失 是教育失职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 责任编辑
逯海涛
2017年12月11日 08:11:35
现在一些知名学者在呼吁通识教育,我觉得包括逻辑思维在内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少在现阶段,应该是通识教育的重点。
编者按:昨天钱江晚报评论员戎国强老师写了一篇题为《中学是否应该教一点逻辑知识了》的文章,希望引起语文教育界对高中生写议论文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探讨。今日,我们也邀请了三位老师来谈语文中的逻辑,将探讨延续,以飨读者。欢迎大家留言,做进一步的探讨。
黄岳杰(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从事文科教学多年来,确实感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之弱,已经阻碍了学生专业研究的深入。写议论文必须得使用各种概念,搞清楚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专业研究的前提,是基础能力。概念甲与概念乙之间是并列关系,还是交叉关系,或是从属关系?很多学生没有这个意识。此外,还有“才能”和“就能”混用、乱用,其实是不懂得有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之分。类似的例子十分普遍。
我校以前开过逻辑课,还是必修课;后来变成选修课,后来师资发生困难,连选修课也开不成了。中文系教师指导学生论文或答辩,要纠正其中的逻辑差错,其实是在干并非本专业的活,非常吃力。而且,仅仅纠正几篇论文中的逻辑差错,未必能从根本上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
现在一些知名学者在呼吁通识教育,我觉得包括逻辑思维在内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少在现阶段,应该是通识教育的重点。从中学到大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有通盘考虑,各阶段的课程设置应该前后衔接。如果大学都毕业了,而基本的思维能力、思辨能力都很弱,这是高等教育的失职。
黄柯(高中语文教师):高考语文卷有两道题可能直接考逻辑,一道是语病题,六大类语病之一是“不合逻辑”,包括自相矛盾、概念并列不当等;还有一道是现代文小阅读,设计了两个选择题,考查概念、判断、推理方面的理解分析能力。不过语文教材中没有逻辑方面的专门的教学内容,考、教是脱离的。应试的刷题,并不能给学生相对完整的逻辑知识,关于形式逻辑,学生大都只了解一点支离破碎的应试“口诀”。事实上,高考第一大题——作文题是最能考查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现在高考浙江卷作文题要求写“论述类”的文章,论说文审题立意的大忌是偷换话题,论证过程的大忌是材料观点脱离,论证结构的大忌是层次不清,这些都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紧密相关。
王瑾(杭州师范大学 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所):这些年来,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论文、课题、公开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这中间,逻辑不严密的问题还是比较常见的。
一线教师(其中不乏“名师”称号拥有者)的教学论文、课题论文中,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支撑,对策与问题之间没有呼应,叙事陈述替代说理论述,缺乏同一性。因而,论据无法支持论点,对策不能解决问题,内容与形态不符。
标签: 逻辑思维能力;议论文;学生;语文;通识教育;语病;选修课;论据;老师;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