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深评丨听我说,谁还没“被平均”过几次?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钱振霄    责任编辑 吴佳珅
2018年01月07日 22:39:03

更多

我身边从不乏那些一边自嘲“拖母校后腿”却又以母校为荣的人,也不缺一边抱怨“没法过下去”却又努力而向上活着的人,老实说,我们这代人的气质就是这样了,尽管矛盾,却阻挡不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timg (1).jpg

  这个周末,一份浙江大学2017届毕业生就业报告在笔者的朋友圈内引发阵阵“调侃”。等等,难道不该是“热议”?当然不是。官宣的一句平均年薪超13万,在不少人看来是如此的扎心,就比如我,领导调侃“你隐藏了多少收入”,只能笑回一句“我怕是上了个假浙大”。

  我得承认,招聘季的那会儿,曾有用人单位让填写意向薪资时,很“厚颜无耻”地填了税后八千。但那时候的我,总觉得这样的数值是理所当然,十八年学海无涯,外加985光环傍身,以及一年一度的就业质量报告,无不让吾辈自信爆棚。所以,至今我也不清楚,这个意向薪酬是不是刷掉我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无意批评这份报告。毕竟,官方的统计报告,事关学校的就业质量,也事关社会声誉,因此,其中的走心程度毋须多言。比如报告中提及的,高达97.5%的初次就业率,以及有71.15%的应届生对现有工作满意……这份数据的精确性不必多言,至少是依据毕业生的反馈信息而公布的。

  但是,“被平均”的隐忧总是似有若无。网络上的一首打油诗写得很贴切,“张村有个张千万,隔壁九个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人人都是张百万。”小到一个公司,大到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的金字塔结构决定了,有一部分人必须“作出牺牲”。大环境使然,被迫拔高的收入容易让当事者产生心理上的落差,也让旁观者“误判形势”。长此以往,势必造成某种撕裂,比如,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呼吁,取消平均工资统计,殊不知,存在即合理,平均工资统计还是有存在的必要,毕竟与社保缴费基数挂钩。

  再给你说个例子吧。刚毕业入职那会儿,难得回家,觥筹交错间,有“灵市面”的亲戚问道,年入十几万不成问题吧。我就笑笑不说话。但问题是,连我父母也坚信,此番收入,不成问题。越是关注相关新闻,就越会产生错觉,今天标榜浙大官宣的应届生平均收入高,明天又冒出浙大某毕业生入某知名企业,获天价薪资,如此新闻,社会关注点怎能不走偏?该怪谁?

  所以说,至少别总标榜“平均薪资XX万”这样的字眼。13万的平均年薪,在媒体的大字号标题中,分外扎眼,当然也能获取相当的阅读量。13万的平均年薪,在官方报告中,同样是让人啧啧称赞,社会知名度自然大大提升。但谈及实打实的收入,最直观的并不是官方的一纸数据,也不是媒体的推波助澜,而是每个人工资卡上的流水账。以极大值拉高的所谓薪值平均数,学科专业间的天然差别,就业单位的地点与性质不同,如此种种多重因素之下,一个平均值能否科学反映毕业生的实际收入状况?我看难。得好好改革一下统计方法,科学、细分、价值导向,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那么,作为“当事人”,各位应届生又成了无辜的没事人?也不是。有多大的能力就有多大的回报,初入职场时物质财富的暂时欠缺是可以弥补的,要相信接受的教育也是一笔无形的财富,所有的贫乏都是暂时的,“被平均”几次又何妨。我身边从不乏那些一边自嘲“拖母校后腿”却又以母校为荣的人,也不缺一边抱怨“没法过下去”却又努力而向上活着的人,老实说,我们这代人的气质就是这样了,尽管矛盾,却阻挡不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标签: 平均年薪;就业质量;薪资;毕业生;母校;收入;平均工资统计;被平均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801/W02018010768168051006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