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赛】王凤雅反转新闻暴露新媒体固有局限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李博 责任编辑
吴佳珅
2018年06月02日 18:23:57
网络传播是未来信息传播不可抵挡的趋势,如何利用好新媒体这把“双刃剑”是当务之急。
去年9月,2岁半的女童王凤雅患视网膜母细胞瘤,其母亲在网上募捐引发关注;4月,有志愿者在网上称,其母亲在利用孩子获得筹款后选择放弃治疗;5月4日,王凤雅不幸去世,媒体指责其家人的声音不断加剧,5月24日公众号“有槽”发表题名为《王凤雅小朋友之死》的文章被热传,公众的批判情绪到达顶峰。
然而,最近许多媒体机构跟进事件报道后,剧情出现了巨大反转,原来在网上被疯传的“铁定事实”逐渐被推翻。比如热传的“王凤雅母亲利用筹款救患有兔唇的儿子而不是女儿王凤雅”系媒体造假,募捐的金额总计3.8万元而非网传的“15万元”,其家人也表示,儿子做手术是在女儿筹款之前,从社会上筹的钱也都花在凤雅身上了。随着之前谣言的被逐渐否定,网民的情绪由仇恨转为同情。
这种反转新闻并不是新鲜现象。不妨回想,前年年底的“罗尔诈捐门”事件是不是和今天的王凤雅事件存在很大耦合呢?
一般来讲,反转新闻大致经过这么几个阶段:一条新闻刚刚发布时,舆论迅速将矛头指向其中一方,随着更多新闻细节的公布,舆论态度也随之发生大的反转。本次王凤雅事件就是典型的反转新闻。
反转新闻的出现和新媒体平台的兴起有莫大关系。梳理最近几起典型的反转新闻,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反转新闻起初都是在网络媒体上升温发酵的。王凤雅事件中,舆论起于微博,兴于微信。5月初,有微博发表题为“救我……3岁女婴正在等待被父母拖死”的漫画,漫画以一个患有视网膜母细胞瘤女孩第一视角讲述。母亲因为重男轻女选择将“我”弃疗 ,平日里“哥哥吃鱼肉,我喝米汤”,筹集的善款被哥哥手术挪用。凭借其感染力,该微博被几十万次点赞转发。5月24日在没有任何采访的情况下,“有槽”公号搜集网络信息制作出了一篇“完整事件”的报道,将王的死因直指王的母亲,“只有人为的地狱,只有恶魔般的父母”。
在反转新闻的整个传播路径中,“剧情”反转前后,网络大V们的一条微博或一条评论会引来数万次的评论和转发。新媒体这个平台,与反转新闻完全兼容,这是新媒体的固有性质决定的。
电子传播媒介时代信息传播讲究简单、迅速。以微博为例,一方面,140字的文字限制以及图片和视频长度的限制降低了微博解释复杂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为了达到传播效果,内容长度的限制迫使人们选择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刺激性的表达方式。这两者相结合产生的信息产物,其新闻事实定是简单化、模糊化甚至直接标签化的。
标签化提高人们的理解效率,但也容易将我们的理解引入歧途。人们总是倾向于使用最少的词语、概念来理解未知事物,通过标签化将已知事件和待知事件相勾连,我们可以迅速形成认知判断。此次事件中,微博博主使用漫画的形式,凭借其主观臆断,将王凤雅事件简单化处理,漫画设计也很容易触动读者柔软的内心,“重男轻女”,“骗取筹款”等醒目标签更是将网民的责骂声音直接指向王凤雅母亲。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人们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但不是人人都能利用好“麦克风”,不是人人都能做好媒体人。信息传播进入读图、看视频时代,人们对真相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图才有真相。看似对媒体运营人更加严苛,实则助长了谣言生长。在无图的时代,人们对周围的传言还能提出质疑,在有图时代,我们反而容易落入事实陷阱。信息落入没有职业规范的媒体人的手中,经过编织、加工、烫染,新闻变成了一件件的时尚新衣。这种衣服只是漂亮的冒牌货,却满足了许多群众的消费需求,因为他们阅读这些新闻时获得小说般的满足感。直到真相一步步浮出水面,他们才幡然悔悟。
此次王凤雅反转新闻的出现,除了上述原因外,不容忽视的另一点是,在反转新闻的传播路径中,“剧情”反转前半部分能在新媒体平台上流畅上演,后半部分却和新媒体平台不一定“兼容”。这两天的舆情风波中,不同志愿者、自媒体纷纷发声,而小凤雅家人呢?他们缺乏大V、自媒体那样的影响力,新媒体给谣言流传的路径,却少有当事人发声的渠道。王凤雅事件中,王母一次发声的地方是5月26日的界面新闻,到目前为止,涉事各方的发声频次与音量是严重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让我们已经提前扔出“道德的石子”。
新媒体存在上述的固有缺陷不能忽视,但新媒体的优势更不容否定。网络传播是未来信息传播不可抵挡的趋势,如何利用好新媒体这把“双刃剑”是当务之急。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15级本科生)
标签: 漫画;家人;有槽;剧情;传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