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潮赛】推荐而非指定,大数据相亲何须过度解读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李涵    责任编辑 王天骏
2018年06月11日 19:22:31

更多

是推荐对象不是指定对象,没有强制干涉你的选择。对大数据相亲,不妨宽容点。

004.jpg

  大数据可以为你推送“可能喜欢的商品”,那会不会为你推送“可能喜欢的人”?“大数据相亲”你大概需要了解一下。所谓“大数据相亲”,就是相亲平台借助用户的互联网足迹和设置的开放性问题进行分析,通过“负面清单”和“正向清单”筛选,帮助匹配相亲对象。严女士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科技给她相亲助力了至少三四成。

  对此,似乎不看好的声音居多。其意见总结起来大致有三点,一是真爱是算不出来的。以《黑镜》为例,他们认为爱情算法化会充斥机械性,爱情数据的量化也难以赋值。进一步来看,还会出现婚姻应理性看待还是感性看待的问题。二是互联网足迹缺乏真实性,是用户刻意展现的一面或者只能代表过去的想法。三是相亲平台可能泄露用户隐私。其实笔者以为,大可不必过度解读。

  真爱是算不出来的,认同吗?当然认同。但是,现在讨论的是相亲问题,也就是身边缺乏合意的适龄青年,需要扩大搜寻范围。以往这件事情交给媒婆来做,或者靠亲朋好友口耳相传。现在搬到线上来,注入了互联网的基因。如果简单地将相亲过程分为“确定相亲对象—见面沟通—正式交往”的话,大数据介入的仅是第一步,帮助筛选相亲对象。“可能喜欢的商品”你不一定会买,“可能喜欢的人”也不是强行给你指定爱人。将部分筛选工作下放给平台和数据,提高效率,即严女士所说的“科技助力了至少三四成”。反对者认为这样的筛选会造成“误伤”。可于万千人中选到人生佳侣,本就应该允许一定的容错率,何必苛求一次匹配成功。

  再者,互联网足迹缺乏真实性,可能存在一种刻意的表演,这样的情况确实存在,也不可避免。但是,把它放入相亲这个特定的情景来看,表演的假象并不是大数据分析特有的。朋友口耳相传的就是真实的吗?媒婆夸上天的话语就是真实的吗?生活中处处存在表演,于婚姻是否合适,还需沟通相处后的自我判别,这点至少目前大数据并没有介入。

  另外,在隐私泄露的疑虑中,大数据相亲似乎也难以避免这种拷问。大数据相亲搜集的用户信息分两种,包括社交平台的公开信息和用户自己提交的开放性问题。前者由自己主动披露在公共平台,后者取决于相亲平台是否靠谱。利用舆论和法规去规制相亲平台的行为没有错,但是把可能存在的隐私泄露甩给“大数据相亲”这种形式并不合适。理论上任何一种平台都存在隐私泄露的可能,要做的是加强监管与监督,而不是抱着疑虑的否定。

  自然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固然很美。但大数据筛选后的相识,并不一定意味着功利化和利益化。你可以将收入水平设置为硬性指标,也可以将“是否读过拜伦、雪莱的诗”作为硬性指标,不必臆想出一个拜金的形象,况且设定收入水平门槛也是合理的考量。接触以后如何仔细分辨,用心投入中如何磨合与理解,这是生活的乐趣,大数据不能帮你,也没想过替代你完成。

  城市化进程加快,原本的熟人社会被打破。见到的人多了,交流的人少了,忙碌的工作压力也缩减着很多可能出现的美好。“大数据相亲”不是新造的概念,而是既有社会条件下的一种切实改进。爱情难不难,总得有个开始,大数据分析匹配,减少交往中可能存在的冲突点,让这个开始不再是Hard模式,不好吗?是推荐对象不是指定对象,没有强制干涉你的选择。对大数据相亲,不妨宽容点。

  【作者为浙江师范大学学生】

标签: 大数据相亲;开放性问题;可能喜欢的人;隐私;清单;口耳相传;收入水平;互联网足迹;爱情;真实性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806/W02018061166227148236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