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评丨以绣花功夫,缝补城市管理“缝隙”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张萍 责任编辑
郑亚丽
2018年07月09日 19:54:17
垃圾回收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重头戏。
最近,市民反映小区垃圾桶到一到晚上就被放在外面的马路上,随着气温升高,异味越来越重,也有碍观瞻,影响市容。记者走访发现,这类情况在杭州市很多小区都存在,为的是便于垃圾清运车在早上将垃圾运走。习焉不察,身处其中时间久了,城市在卫生市貌上的瑕疵,反而不容易被察觉。一个市民投诉,让许多人开始反思造成不便的根源。
垃圾回收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重头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连续十年增长,并且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垃圾清运量越高,2016年浙江全省已经突破1433.52万吨。
挂了“国家卫生城市”牌子二十多年的杭州,在垃圾回收清运方面一直做的不错。就在不久前,杭州市政协召开的“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提案办理双月协商座谈会上的信息显示,通过生鲜垃圾专线清运、低价值物统收统运以及园林垃圾资源利用等分类减量措施,杭州有效遏制了垃圾量快速增长,基本保持了垃圾低位增长,计划到今年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将达到90%,省、市级示范小区的数量也要涨起来,2020年将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然而,在杭州市垃圾回收工作的美好蓝图上,条条块块的安排之间,还存在着细小的“缝隙”,深夜出现在街头的这些成堆垃圾桶,就是某种管理上的“缝隙”。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做好垃圾分类宣传教育、设置垃圾回收设备、建立现代化的垃圾处理厂区、制定垃圾回收工作事项等等,垃圾回收每一方面工作都所费不赀,需要投入巨大的智力、财力和劳力。要是做不好大方面的小衔接,在细小的“缝隙”上出现问题,让市民在公共空间与垃圾共处,在某些时刻感受到城市生活的不便,结果就将是令人遗憾的因小失大。因为当市民掩鼻路过横亘在路上的垃圾桶的那一瞬间,城市关于垃圾回收的那些巨大努力,将失去了意义。
要发现并消除这些“夹缝”难吗?只要管理者能换位思考,多站在市民的角度去审视体验,也不难。垃圾桶在晚上10点前被从小区运到街边,早上6点再被清运车倒走垃圾,8点再由环卫工清洗后运回小区,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这是一条完整的工作时间线,完全没问题。而如果站在市民的角度就不一样了:夜色里的垃圾桶,污水横流、臭不可闻,挡在必经之路上,还可能引来拾荒者的翻检,造成一场小型“垃圾灾难”,这样的安排怎么会没毛病?
垃圾桶无人问津的“8小时”,一个城市管理上的粗糙随意之处暴露了出来,与杭州“全国卫生城市”的名头不符,与杭州世界级旅游胜地的形象也不符。
“城市工作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城市精细化管理,必须适应城市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在提高,不仅仅是垃圾回收清运,衣食住行、水电气路等,哪个环节上出现了管理“缝隙”,都会给居民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要想实现城市管理的高质量,给居民创造更舒适的生活体验,必须在管理的精细度上下功夫,用“绣花”一样的耐心、细心、决心,缝漏补缺.打造“无缝对接”的管理流程,如此,城市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标签: 垃圾桶;垃圾;垃圾回收;市民;清运;杭州市;城市管理;气温升高;很多小区;有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