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号|一锤定音的“困难班” 为何能超出百姓预期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刘雪松 责任编辑
逯海涛
2018年08月07日 13:43:38
托管服务,本质上是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一项改革命题,是民生关切的“关键小事”,而不是教学机构愿不愿意调整放学时间、想不想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
暑假过半,杭州家长终于等来了好消息——9月1日新学期开始,杭州城乡全面推行小学生放学后托管服务。下午三点半家长无法及时接送的刚需家庭,由家长书面申请、学校审核后参加学后托管服务,接送时间原则上延迟到下午5点半左右;托管服务费纳入学校收费项目之前,全部由区、县(市)财政予以保障。换句话说就是,费用全免。
早一天还在焦虑,今天却超出了家长预期。消息传出,家长刷屏相告。实际上杭州市教育局即将出台的这个指导意见试行版本,与一年半年前的南京版、半年前杭州滨江区的试点版,基本相似。尽管一年多来杭州家长呼声强烈、遇到的阻力与碰撞也很激烈,但这份实实在在的“蛋糕”还是送到了。人们能够在这个磕磕碰碰的节奏中,隐约感受到政府在背后一锤定音的拍板声音。
小学生延迟放学,如果职能部门不想干,合法合规的困难和理由可以找出一大堆。因此托管服务,本质上是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一项改革命题,是民生关切的“关键小事”,而不是教学机构愿不愿意调整放学时间、想不想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
杭州的学后托管服务,实际上就是10年前被教育部一纸禁令叫停的“困难班”。虽然变味的“课后补习班”被一并“封杀”了,但真有按时接送困难的家庭却始终存在。由于社会托管机构的应运而生,家庭支出更大、学生安全不保,反而让困难家庭陷于更加困难的境地。
教育机构再难,也没有数十万计实际接送困难的家庭更难。杭州由政府拍板,把接送困难家庭的免费“晚托班”重新办起来,是需要一番改革勇气的。
一是因为需要突破旧的、不合时宜的制度设计与限制,所以面临着“一脚踏错”“冒犯规则”谁来担当的问题。二是托管期间的安全问题。从自保的心态来看,如果不是这项工作列入2018年杭州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谁都不愿意主动搭这把手。这也是直到此前,职能部门各种叫苦叫难的声音传出来、一直让人心里不踏实的主要原因。
第三便是经费问题。托管服务,对于很多家长来说,钱是小事。有实际接送困难的家庭,孩子学校托付不了,反正也得花更多的钱托付给安全与服务状况明显糟糕一些的社会机构。但对于推进这项工作来说,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教师轮流服务,必要的补贴应该给。学校、老师不会提出要求,但要说没有这方面的想法与诉求,却是不切实际的。
今年杭州首次实施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年初杭州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全体会议上,全体人大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十件民生实事”时,开展学后托管服务名列其中。这是民意强烈的呼声。事实证明,政府把这个“球”接过来、把这个担子挑起来,职能部门、学校、老师觉得挠头的事、天大的事,都不是多大点事。政府牵头,把民生苦事当实事来办、来担当,就能够克服阻力、化解困难与矛盾,既为百姓减负,又为政府加分。
学后托管服务,今天一锤定音、一铺到底,家有实际接送困难的城乡居民被政府一揽子包到底,完全超出了百姓民众的预期。虽然这块民生“蛋糕”在推送过程中遇到了畏难情绪、经历了磕磕碰碰,但是事实同时证明,民众关切的“关键小事”,党委、政府只要坚持从民情诉求中来、到贯彻落实中去,一件接着一件办,一级盯着一级干,一诺千金、一锤定音、一竿子插到底,就能把任务传导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困难解决到位。学后托管服务如此,老小区加装电梯等其他列入2018年杭州市政府“任务清单”的9件实事,也是如此。
标签: 托管;接送;家长;服务;杭州;延迟;放学;困难;小学生;学校收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