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锐评丨莫用商业思维做教育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吕苏娟    责任编辑 吴佳珅
2018年09月04日 07:52:18

更多

可如果一所学校已沦落到只能用商业思维来从事教育,那它将走向一个难以乐观的未来。

641.jpg

  一万元的校服阴霾还未散去,2500元一台的电子书包就已到来。事情是这样的:刚开学不久,有家长发帖吐槽,杭州多个学校实行电子书包,表面说是自愿购买,但实际却是按购买情况来分班。也就是说,买不买电子书包,决定着孩子去哪个班。

  一台电子书包,囊括练习、测试、课后作业等各类教材资料、教育资源,既可让老师少批改作业、多关心学生,也能让学生少做习题、多学优质内容,本是好事一件。但电子书包毕竟是商业产品,不论效果多好,使用都是需要花钱的,而有些家庭却并不一定承担得起这份“甜蜜”的负担。更何况,并没有任何事实证明,电子书包与教育效果是正相关的。但学校为何仍要执意为之,甚至不惜以分班来相要挟?

  也许学校的初心是好的,希望所有孩子都享受到同样的教育。但一个本该推崇有教无类的学校,却用一台电子书包将学生划分了等级,甚至还明确规定只能通过电子书包来提交作业,以此来逼迫学生不得不购买该产品。这样的学校不过是披着为孩子好的外衣,实则为金钱开绿色通道罢了。

  现实中,有学校推出租电子书包业务,学生可入校时租入,毕业后再统一交回,只需很低的成本,就可达到与购买电子书包同样的效果。这一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的方式,何为不采纳推广?或是不知,或是知之而不为。因为要推行这一方式,学校就必须先自行垫付购买电子书包的费用,这对于学校自身而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负担。而相比自加负担、自寻烦恼,也许让家长直接去购买,反而显得简单的多。

  但即便是选择让家长去买单,明明在市场上只需500元就可购得的电子书包,为何到学校就变成了2500元?且这一价格,或还不包括系统更新、设备维护等附加费用。同样的产品,换一个地方价格就翻了5倍,且家长还不得不“甘之如饴”,学校的“权力”不可谓不大。但在这一过程中,价格是如何定的?各方间是否存在利益输送?多收的费用又去了哪里?对此,学校似乎并不想回答。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及时介入,倒逼学校给出一个明确答案,将真相摊在阳光下了。

  在学校刚推出电子书包时,无数家长都曾持反对态度,并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怕对孩子眼睛不好,二是怕用惯了电子书包,笔头书写跟不上;三是收费过高。暂且不论现在孩子的近视率节节攀升是否与使用电子书包有关,但笔头书写若跟不上,与孩子的考试成绩可是息息相关的。在现行中国教育体制下,即便素质教育的比重在不断提高,但分数仍是判断孩子学习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如果连教学效果都不顾了,那这所学校还剩下些什么?大概就只有商业了吧。

  所以在常规教学之外,会有老师推荐学生额外付费购买其他课程,会有学校明知收费标准过高却依旧视而不见。智慧教育是未来的一个方向,但教育的好坏,从不在于工具的新旧,而在于教育者的好坏、教育环境的优良。教育是教育者的通行证。可如果一所学校已沦落到只能用商业思维来从事教育,那它将走向一个难以乐观的未来。

标签: 电子书包;学校;家长;孩子;购买;学生;校服;阴霾;笔头;教育者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809/W02018090369437839298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