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丨扎堆高端市场,民宿亲民就这么难?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张萍 责任编辑
吴佳珅
2018年09月30日 17:26:09
隐匿在山水田园间的民宿,多些诗意栖居的亲民诚意,少些套路突兀的自命高端,在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上做好文章,才能让浙江民宿这张名片更长久、更闪亮。
十一假期将近,一位上海朋友准备在浙江给父母找一间特色民宿,几番筛选,相中莫干山一家主打“再现20世纪30年代缓慢而精致法式生活风格”的山居,价格在三千至四千左右。谁知到点评网站马蜂窝上一查,“五星级酒店以上的价格,三星级的以下的服务”的点评映入眼帘,她二话不说退订了。
浙江是国内发展民宿经济的先锋,打造了一批叫得响亮的民宿品牌。这些年民宿经济体量不断壮大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高端化路线。这背后有行业的自我升级,也少不了资本助推。高端民宿队伍不断壮大,民宿的亲民意味却大打折扣。
民宿“住不起”“不值得”的声音并非矫情。搜索各大预定平台能发现,每晚千元以上成省内一般民宿标配,每晚万元以上的高端民宿越来越多。按道理说,从早期的一哄而入到后期的市场细分,是许多行业的一般性发展规律,前有老牌连锁酒店的压制,后有P2P日租公寓的“追兵”,应该乐见民宿突破“草根”属性,开拓高端市场。然而用行业升级来引导消费升级的步子如果迈得太大,和市场脱了节,必然影响行业长远发展。
这种脱节从消费者反馈中可见一斑。点评网站上的对某些知名高端民宿的吐槽俯拾皆是:“环境和设计是最大也是唯一卖点了”“这家好像不太在意网评,说实话体验不是一般的差”“使用过期食品”“酒店卫生间设计极不合理,洗漱用品很差”......“五星级酒店以上的价格,三星级的以下的服务”的评语更是直击问题本质。没有传统酒店行业的评级体系,民宿行业太容易出现价格定位和服务品质上的不匹配了。
民宿一词源自日本,本意是利用当地闲置资源,民宿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住宿设施。区别于住酒店旅馆,住民宿不求设施奢华,而在于体验当地风情,感受主人的贴心服务。可是现在,卖卖情怀、做做营销,一般民宿摇身一变就敢进军千元市场;融到资本后改造几间老房子,在布置上极尽奢华,再圈块地养些马,高端民宿就敢要价上万元,不提前预定还恕不接待。可惜的是,价格升级并没有带来服务品质的同步升级。
丢了特色的民宿,异化为炫耀性消费倡导者,不仅不能再称为民宿,抗风险能力也会大大降低。利用环境和优质服务为消费者送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居住体验是民宿兴盛的根本,任何升级都不能脱离这个根本。跃进式地搞价格升级,看似在迎合消费升级的大环境,其实是放大了极少数人炫耀式消费心理,与民宿消费群体的本质需求相悖离,难有回头客,难言可持续,是一种竭泽而渔“割韭菜”的策略。并且从整体看,高端民宿偶有二三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家一窝蜂地往高价区间挤,造就倒金字塔式的业态结构,机构性风险大大提高,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很多民宿的命运就将是黯然退场。
都说国人擅长把东西做贵,却不善于做精,民宿扎推高端化路线,确乎有这种影子。有必要警惕不断上马的高端民宿项目,引导民宿行业保持特色,在服务上深耕。相比黄铜配件、橡木家具、刺绣地毯,一次贴心的服务更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隐匿在山水田园间的民宿,多些诗意栖居的亲民诚意,少些套路突兀的自命高端,在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上做好文章,才能让浙江民宿这张名片更长久、更闪亮。
标签: 高端;点评;服务;马蜂窝;浙江;生活风格;升级;服务品质;精致;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