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锐评丨央视记者举报却接到砂场老板电话 背后是失守的发展观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魏英杰    责任编辑 郑亚丽
2018年11月14日 08:00:53

更多

为了发展经济,许多地方置环境保护于不顾,引进污染产业,包庇污染企业,还美其名曰“先污染后保护”。

timg (8).jpg

  近日央视新闻的一则报道,让人“大开眼界”:河南平顶山鲁山县日前发布通告,在全县范围内禁止开采河砂,然而就在河务管理局监察队员的眼皮底下,非法采砂热火朝天,运砂车进进出出,监察队员却始终称没有发现。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记者向河务管理局值班室打举报电话,回头却接到了砂场老板的电话。

  在央视新闻的镜头里,管理人员的装糊涂,运砂车人员不小心说的大实话(河里砂子多的是),以及不明来路人员尾随采访车的惊险一幕,大致勾勒出了一条非法采砂与权力相勾结的链条。否则的话,这里头的诸多谜团就难以解开。这也说明,当地非法采砂活动几乎就是半公开的行为,连一层薄薄的遮羞布都懒得装上了。

  事实上,当地非法采砂的“历史”悠久,屡禁不止,也不止一次被媒体曝光和上级部门通报。据报道,早在两年前,央视就报道过鲁山县非法挖砂的猖獗现象,中央环保督察组也通报过当地大量采砂企业破坏生态的状况。今年10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再次点名批评当地虚假整改。媒体曝光遏制不住疯狂的采砂活动,环保督察也没能扭转当地的生态乱象,这是为何?

  这说明,当地很可能把这当成了一项“保护性”产业。依托于这一灰色产业,又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比如采砂场对当地有关部门人员的利益输送,又比如非法采砂活动产生的“就业”与“生意”机会。监控画面上看得到大量运砂车进进出出,值班记录却空白无一字,这不会是偶然的,而只能是有意的“失忆”;运砂车躲着采访车,车上人员对着记者支支吾吾,不说实话,这也不是偶然的,而只能证明相关人员早就心知肚明。只不过,在集体沦陷背后,付出代价的是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为这种短期利益埋单的是当地民众。

  这种现象很多年前不少见。为了发展经济,许多地方置环境保护于不顾,引进污染产业,包庇污染企业,还美其名曰“先污染后保护”。问题是,这种发展模式早就被证明是行不通的,“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欠下的环境破坏的债也是要还的。就说鲁山县的非法采砂吧,别说这项产业能贡献多少经济收入和就业岗位,要想恢复生态,投资金额就要将近2个亿。这就意味着,非法采砂给某些人“创造”了财富,却要公共财政掏钱来填补环境欠债。这笔账划不划算,还用得着算吗?

  从相关画面看,鲁山县的沙河已经根本分不清哪里是河流,哪里是河岸。千疮百孔的河道,就像是当地一团浆糊般的治理思维。鲁山县的非法采砂乱象,恰说明当地没有正确把握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没有真正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这可能是比利益勾结、监管失守更要命的地方。

  可以预见,经过这次暗访曝光,当地猖獗的非法采砂活动或许会收敛一些,有关人员也可能受到严厉处分,但如果不扭转错误的发展理念,“风头”一过,当地不顾生态环境保护的错误做法,仍将依然如故。

标签: 非法采砂;鲁山县;河南平顶山;管理局;举报电话;全县范围;眼皮底下;跌眼镜;值班室;队员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811/W02018111428423747751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