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为什么要提倡阅读名著

南方日报  施 经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7年01月12日 14:34:23

更多

我们所接触到的永远只是这个世界的一小个片段,名著则引领我们联通了过去和未来。或许现在我们对作品中的冲突、情愫、思想和观念还一知半解,但总有一天,这些已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感悟会助你走好人生之路。

  1月11日,北京教育考试院正式发布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将《红楼梦》等6部经典名著纳入考试范围。

  有不少教师认为,这是变相鼓励考生阅读经典名著。的确,近些年来,高中语文教材几经修改却仍不能解决语文教学日益呆板、模式化等问题。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见仁见智,然而谁也无法否认,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和文字驾驭能力。换句话说,即便是头悬高考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中语文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测试。可现实中,学生、教师为应付各种考试题型,逐渐依赖答题样板,原本生动活泼的语文逐渐变得僵硬刻板、毫无生命力。通过鼓励学生阅读名著无疑有利于打破这一局面,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随着高中阶段课业加重,不少学生阅读量愈发匮乏,甚至到了只读教科书的地步。为满足学生对国内外文学史的基本了解,教科书一般会兼顾各个时段,摘选不同国家、民族的代表作。可摘选的片段毕竟不如完整的作品有力量。文学鉴赏离不开具体语境,这里的语境既指作品诞生的历史背景,更指文字片段与片段之间的关联,即上下文。经典之所以经典,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其文字往往极为简洁,每一处描写都不嫌赘余。阅读这些结构紧凑、情思绵密的作品,读者极容易被带进作者建构的世界里,对故事中的人物命运感同身受。只有那些历经考验的伟大作品才能给读者带来这般身临其境的体验,这种荡人心魄的感受就是审美。毫无疑问,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必将于无形中大幅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们将从中获得切实的乐趣,摆脱过去那种被动、机械的学习方式。

  人们对应试教育的质疑主要在于:通过反复测试,学生究竟能够学到什么?不得不承认,正因为高中阶段机械的应试教育,不少毕业生带着浓郁的厌学情绪步入大学。他们将高考视为人生“最后一役”,将进入大学视为彻底解脱。抱着这种心态,显然很难在大学快速进入自觉学习的状态。抹杀兴趣的应试教育留给学生的不是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而是沉重的阴影。从这一角度讲,试图突破现有考试框架、更具自由气质的名著阅读,能让学生在枯燥的应试背景下品尝到文学的纯粹之美,触摸到学问的吸引力,冲淡应试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值得大力提倡。但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并非首个考查名著阅读的地区,结合其他省份的经验,我们发现,初衷甚好的名著阅读题也慢慢变了味。不少培训机构和在校教师为帮助学生节省时间,通过总结、梳理各类考点以应付考试。这种做法,从短期看或许能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多得几分,从长远看却让考生错失了一次成长机会。

  诚然也会有不少人过分夸大了名著的功用,毕竟再伟大的作品也不能包治百病,现实问题还需要每个人勇敢地去面对,然而名著对人的影响的确是深远的。我们所接触到的永远只是这个世界的一小个片段,名著则引领我们联通了过去和未来。或许现在我们对作品中的冲突、情愫、思想和观念还一知半解,但总有一天,这些已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感悟会助你走好人生之路。

标签: 学生;名著;应试教育;考试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