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丨中国光明照亮世界
人民网-时政频道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7年01月18日 09:53:13
目前,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中国经济交出一份惊艳“答卷”,中国,也因此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信心来源之一。
事有因果,时移世易。近年来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从源头到干流、支脉都显得迟滞有余、灵动不足,2017年仍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推动世界发展尤其需要增强信心。
在此之时,中国经济的稳定预期给世界经济吃了一颗“定心丸”。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仍保持了中高速增长,速度继续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最前列。目前,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中国经济交出一份惊艳“答卷”,中国,也因此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信心来源之一。
“过去一年,中国经济运行在合理的区间,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预计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在6.7%左右,经济总量有望突破70万亿。”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2017年1月10日在国新办的发布会上,用一组数据说明,2016年中国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十三五”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
稳中向好、供给侧改革见成效、“营改增”全面推开、G20传递“中国方案”,亮眼成绩凝聚在一个个值得铭记的大事当中。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从“汗水型”向“智慧型”转变的中国经济,在守住增速底线的同时,还将继续“发力”,强劲跳动的脉搏必将为世界经济注入更为强劲的信心。
经济新常态是大逻辑
中国信心从何而来?来自于中国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及时筹谋。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世界的神经。
纵观中国经济数据,2012年至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分别为7.7%、7.7%、7.3%、6.9%,2016年的增速预计为6.7%,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图中,这些略微下滑的数据似乎显得有些“突兀”。
与之相伴的是一些更深层次的矛盾。由于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现实坐标上,供需结构错配已经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税负负担沉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失衡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中国经济会怎么走,能避免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吗?究竟是短暂探底还是长期换挡?如何走上持续稳健发展的新常态?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针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现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挺立潮头、高瞻远瞩,科学判断,及时筹谋。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01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诠释了历史新起点上中国发展的现实。
转入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历经30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基本面不仅发生了量的巨变,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用过去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用过去的思维思考中国经济既不准确,也不现实。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虽然面临一些困难,会有一些波动,但仍稳定增长,是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十二五”时期,按照2010年美元不变价计算,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30.5%,跃居全球第一,与“十五”和“十一五”时期14.2%的年均贡献率相比,提高16.3个百分点,同期美国和欧元区分别为17.8%和4.4%。
分年度来看,2011、2012、2013、2014、2015年,中国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8.6%、31.7%、32.5%、29.7%、30.0%,而美国分别为11.8%、20.4%、15.2%、19.6%、21.9%。2016年中国、美国、日本经济增速分别为6.7%、1.6%、0.6%,据此测算,三国增长对2016年世界增长的贡献率将分别为41.3%、16.3%、1.4%。
正如习近平所说,“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
环顾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发达国家正在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这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
审视国内,当前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2015年,针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生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习近平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2016年,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五大发展理念以此为起点,勾画出“十三五”发展蓝图。一年多来,以新发展理念为导向,中国把打造一个有效的市场和一个有为的政府紧密结合,正在推行一系列重大改革。
正基于此,中国有信心有能力穿越风雨、爬坡过坎,走向光明前景。正因为此,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有着中流击水的自信。
媒体评论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不仅在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若干新的特征,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且包含新的战略方针、新的制度条件,包含新的思想方法、新的工作理念。
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稳”在经济增长,2016年前三季度GDP增速6.7%;“稳”在货币政策,流动性既不过于宽松,又不过紧;“稳”在财政政策,发挥财政稳定器功能,服务供给侧改革所需。
阿根廷经济学家马蒂亚斯·卡鲁加迪指出,中国在短短三十多年时间里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通过平衡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实现了数亿人口脱贫,所以从长远来看,中国未来会呈现更加令人振奋的发展前景。
“我认为,中国的明天会更好。”埃及商会执行总监穆罕默德·优素福对中国信心满满。
供给侧改革是主线
不久前闭幕的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这一总基调已延续4年,在一脉相承的定力中继续坚守,同时也在与时俱进的创新中不断突破。
“稳”主要是稳预期、稳增长,“进”是在稳定的政策总框架下,采用灵活、渐进方式,注重微调手段,把控精准指向。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还将召开党的十九大。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于应对复杂变化的内外部环境、更好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经济迈向“双中高”的道路上,深化改革提供新的动力,一系列举措的全面铺开,也进一步筑牢了世界对中国经济的坚定信心。
着力“减”,行政审批项目继续减少,商事制度改革启动实施“五证合一”,“营改增”为企业减负约5000亿元。重点“抓”,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供远大于需”的矛盾日趋缓解。适度“放”,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微观市场主体的活力接连释放。
“十三五”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直是一条主线,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尽管内外经济环境十分复杂,但中国没有搞“大水漫灌”式的刺激,而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动作实实在在,“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在部分领域的成果超出预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
事实上,与经济增速本身相比,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和新旧动能转换相关数据的变化显然对判断中国经济中长期走势更具参考意义。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新的动能在加快成长,因此“稳”的基础有所加强。
盛来运具体举例说,一是“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效。例如,前三季度原煤产量同比下降10.5%,9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连续7个月减少,企业成本和资产负债率都有所下降。二是产业结构继续升级。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三是需求结构继续升级。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服务业投资占比在提高,同时高耗能行业占比在下降。
为实体经济加油鼓劲,国家也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从简政放权、简化审批到减轻负担、降低成本,从革除顽疾、改善环境到保护产权、稳定预期……实体经济企业有着最直接的感受。
“最困难的时期基本挺过来了”——多位企业家表示,2016年下半年以来,总体环境趋于稳定,实体经济企业的压力有所减轻。其中,对于降成本的感受有些纠结,“如果没有这些降成本的措施,2016年制造业企业可能会更难”;但是“成本偏高还是制造业企业眼下最大的困难”。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2016年12月中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以此给来年的楼市定下基调,楼市定位进一步明确。在去年下半年的一系列调控措施后,楼市“限购”与“去库存”之间的关系有了明确的答案。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结构性分化明显:一边是一、二线城市涨幅过快,局部投机成分上升;另一边则是三、四线城市库存高企。为此,中央提出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并研究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其中,尤其以“资金”和“土地”两大方面的政策措施最为根本,针对性也最强。
良好的开局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营改增”也是如此。“营改增”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着眼国家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中国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施结构性减税的重要举措。
完善“营改增”,具体措施为企业“减负”。自2016年5月1日起,我国全面实施营改增试点,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全部纳入试点范围。这意味着,我国税制改革迈出关键一步。数据显示,2016年1月至11月营改增累计减税4699亿元,不少企业都将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红包”。
在中国经济转型出色成绩单面前,杭州峰会的钟声敲响。这一刻,习近平站在演讲台,自信从容,娓娓道来。从“四个进程”“五个坚定不移”到“四个建设”“三个共同”,介绍中国发展路线图,为世界经济把脉开方,推动G20实现从短期政策向中长期政策转型,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
传递“中国方案”,中国的主张掷地有声。2013年至2015年,习近平3次出席G20峰会,提出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等一系列新理念,倡导G20成员建立伙伴关系,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引起与会者强烈共鸣。
“三去一降一补”是方向
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呈现积极变化,工业生产有所加快,投资增速止跌趋稳,市场销售稳中有快,“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效。中国经济的航船总是在风雨中破浪前行,保持着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风险与隐患在发展中逐步得到化解。
2016年,中国经济运行关键数据好于预期,好的迹象在增多、趋稳向好的态势正在逐步确立。一年间,中国经济不仅总体平稳,而且一些反映经济运行趋势、增长结构及发展质量的关键数据也好于预期。
结构优化促转型。52.8%,这是2016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第二产业高出13.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再提高1.6个百分点。服务业继续“领跑”三大产业。APP叫辆专车、外卖送到家、请位私教、订制旅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成为很多人日常的消费新场景。
增长再添新动能。71%,这是2016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比提高13.3个百分点。一秒钟破百万、12分钟破百亿元、一天超900亿,去年“双十一”的这些数字,正在创造某种中国式的“奇迹”。消费市场供给侧求新求变,消费需求成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火车头”。
细节蕴含巨大的信息。站在世界经济的坐标系中看中国,信心蕴含在这个意味深长的细节中。
2016年12月初,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7%,比10月上升0.5个百分点,升至两年来的高点,连续5个月回升。数据一出来,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舆论认为中国经济向好迹象明显。
放眼世界经济发展,中国经济也表现亮眼。从增速上看,我国仍是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6.7%左右的GDP增速大大高于同期美国的约1.5%、日本的约0.6%、欧元区的1.5%左右。从增量上看,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经济增量不可小觑,仍在稳步上升。
中国经济的突出表现举世瞩目、令人叹服,让中国制度和道路的优越性反复彰显,也让世界对中国的信心不断增强。
在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等多位学者看来,在全球环境依然充满着不确定性且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表现和世界其他国家横向比较依然非常亮眼,保持6.7%的GDP增速难能可贵。
“巨人没有踉跄,他在跳跃。”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墨卡托管理学院教授马库斯·陶贝在一篇文章中如此比喻中国眼下的发展情形。陶贝强调,中国经济不会崩溃,世界经济也肯定不会受到依旧蓬勃增长的中国经济的损害。
“我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因为中国领导层在过去三十多年里已经证明了其有能力推动实施工业化发展战略,帮助中国实现快速发展。”英国资产管理公司高级投资经理人伊丽莎白·伊伦古说。
“凭借中国过去几十年累积的经济基础和改革经验,人们可以相信这个国家的政府能够成功应对来自内外的各方面挑战。”阿根廷经济学家卡鲁加迪非常看好中国政府保持发展势头的前景。
现在,中国经济运行处于一个相对合理区间,不一味追求速度,紧绷的供求关系得到舒缓,重荷的资源环境得到减负。由于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增强。因此,对风险不能小看,要精心防范,要增强防风险的责任意识,要敢与风险赛跑,要跑在风险前面,要敢于亮剑。
中国发展面临的风险处于总体可控的态势。就地方债务而言,无论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中国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总的债务率均不超过40%,这其中还包括了部分从地方融资平台转化过来的债务,总体比例是合理的。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中国的决策层始终保持清醒和高度警惕,并以一系列调控措施降低风险,已经开始取得成效。
中国对防控风险充满信心。媒体报道认为,中央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里的“抑制资产泡沫”,说明中央下决心要让经济理性增长,防范金融风险成为中央最重视、最操心的重要经济内容。
改革攻坚,须臾不可松懈。这些年,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顶住内外压力,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正是依靠改革开放,积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的结果。事实证明,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优势、回旋余地是广阔的,我们完全有能力保持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回望过去三十多年,中国虽然也曾出现经济的波动,也曾面临外部的风险,但中国一次次成功攻坚克难,让有关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预言不攻自破。中国经济带着信心出发,未来会呈现更加令人振奋的发展前景。
在风起云涌的年代,唯有进步者拥有未来。认识新常态、明确新理念、投身新实践,中国经济航船正站在发展新方位上,聚合澎湃之力欲破浪前行。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展望2017年,我们将按照中央部署和要求,砥砺前行,稳中求进。中国经济稳健发展,光明将继续照亮整个世界。
标签: 中国经济;中国;常态;世界经济;增速;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