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深评丨“恐年”与否,主动权在自己手中

浙江在线  朱昌俊
责任编辑 吕苏娟
2017年01月18日 16:16:08

更多

“恐年”与否,很多时候只要给自己一个勇敢的说服理由就行了。

  春节日渐临近,原本是家人团聚、美满和睦的美好佳节,却因为高涨的人情消费、攀比之风,让不少年轻人沦为“恐年族”。(1月16新华网)

  年关将近,各种有关过年的话题渐渐多了起来,也总会有许多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而成为问题。譬如在要不要回家过年的问题上,过去我们似乎听惯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鸡汤式劝慰。而近些年有媒体则关注了部分年轻人“没脸回家的心态”,而后“恐归族”、“恐年族”等虽同义却被不同表达的概念又先后出炉。

  就现实而言,恐归也好,恐年也罢,确实有其对应的社会群体及其心理。被家人催婚、数额不小的人情消费、愈浓的攀比之风等等现象,也的确会令一部分人面对过年这一原本的“美好词汇”而心有戚戚。可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些一年一变的概念,有多少是源自现实写照,又有多少只是来自媒体的议程设置和个人心理暗示的强化?

  人情消费,恐怕是所有成年人在春节期间的最大花费。打发孩子,孝敬父母,迎来送往等等,都需要付出真金白银。可所谓人情消费,从来就不只有在过年期间才是必需品。譬如,近年来有关于“份子钱”成为负担的新闻屡有出现。必须承认,人情消费一旦超过某种限度,的确会给人带来负担。最近郑州一本遗落在公交车上的日记本所记录的个人开支组成,就引发了不少人的共鸣。但置于一个人情社会,人情消费并不具有天然的原罪,更不是所有的人情消费都属于不必要的负担。比如,春节期间给予父母的经济关照,不过只是弥补平时无暇照顾的一种无奈方式罢了,与其说是一种消费,不如说是一种责任承担。

  至于攀比之风,的确有蔓延之势。不光是春节期间的同学聚会,哪怕是在平日里的朋友圈,炫耀、攀比,照样是无时无刻不在上演。不少人,排斥的其实并非是攀比本身,而是自己没有资格成为被攀比的对象,所以面对他人的炫耀与攀比,“逃离”便成了最好的方式。可在另外一角度看,逃离真的就能让你远离那种对于“攀比”的心理纠葛吗?若不能调整自己的心态,永远活在他人的参照体系中,攀比又与过不过年、有没有同学聚会有什么关系?

  在崇尚个人恋爱、婚姻自由的今天,被催婚当然是一种令人郁闷的事情。但催婚之所以在春节期间变得突兀起来,除了节日仪式感的强化外,不若说它只是众多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所打发时间的话题需要罢了。甚至,对于平时深陷于工作中的多数人而言,也只有在过年这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家庭时间”,享受到亲人对自己“终身大事”的关注。它实际上也是一种因亲情交流的积压而寻找的突破口而已。换言之,面对过年期间的催婚,不妨将之当成是一种闲聊的话题,有自主意识之人的爱情与婚姻,其主动权终究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不难看出,“恐年”的烦恼,不管是由于经济上的压力,还是情感上的负担,都非只在过年时才有。只不过在平时的日子里,因为不那么集中,从而感受不那么明显。而对于不少人而言,当他们在表达恐惧过年时,又有多少只是习惯性或跟风式的表达一种流行情绪?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没有那么多的理由可以阻挡回家的步伐。“恐年”与否,很多时候只要给自己一个勇敢的说服理由就行了。

标签: 人情消费;攀比;春节;人情;同学聚会;话题;终身大事;催婚;婚姻;年轻人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7011857947241259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