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上多出12亿 银行全赖别人?
人民网 蒋萌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7年01月20日 08:08:15
银行每次算错账都“理直气壮”地找客户要钱,言必称客户“不当得利”,银行俨然成了“受害者”。
背景:长沙的刘先生办了张农商银行的银行卡,存了100元,结果竟变成了12亿余元。后来他接到电话,得知原来是银行误将账号数字当成金额输入,于是钱被还给银行。银行给了刘先生1包烟和1个200元红包。
华商报发表杨鹏观点:报道中描述的有鼻子有眼,甚至有媒体“从银行处了解到,此事系银行工作人员失误造成,由于该工作人员新入职不久,对于流程不熟悉,造成了此次失误,事后刘先生也原谅了该工作人员”。但正如有报道里,某银行工作人员也感到十分惊愕:“每个银行存款也有复核机制,尤其这么大的金额,应该有多个人把关,发生这个事情有些难以理解”,不少网友同样表示不可思议,宁愿相信这是个假新闻。什么样的流程漏洞能够导致如此低级而又巨大的失误呢?从法律角度说,刘先生账上这12亿元属于不当得利,应当返还。假如你认准了“离开柜台概不负责”的死理,那么很抱歉,请想想当年的许霆案吧,这12亿元,你不但一分钱拿不走,恐怕还要搭上若干年的人身自由。这些年的媒体报道里,由于银行失误而导致的“天降巨款”不胜枚举。如今失误数目已经达到数亿元级别了,如果再这样“失误”下去,何时是个头?对整个银行系统的公信力和美誉度的伤害又有多大?无论如何,银行系统应该正视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避免再次造成此类现象了。
小蒋随想:轻轻地12亿元走了,正如它轻轻地来,刘先生只能对12亿元挥一挥手,带走1包烟和200元红包。调侃归调侃,这件事一点都不好笑。虽然外行人不了解银行的运作机制,但谁都知道钱款和账目要两清。如果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可以随便输入账户金额,却没有必要的同步复核,出了问题拿“新人失误”做挡箭牌,能服众吗?说到底,这要么是涉事银行的机制有问题,要么是看似靠谱的机制只停留于纸面,没有得到切实执行。而且,银行每次算错账都“理直气壮”地找客户要钱,言必称客户“不当得利”,银行俨然成了“受害者”。这回,涉事银行倒是给了刘先生1包烟和200元,可怎么看都像是一种“打发”。不知道银行会如何处理有关责任人,但银行的做派,很难与“认真反思、杜绝再犯”联系起来。“天降巨款”不时出现,说明看别人笑话的不少,给自己敲警钟的少。
标签: 银行;失误;银行工作人员;银行系统;有鼻子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