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别把“没素质别来北京”当成挑衅
来源:央视网
作者:张筱宇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7年06月08日 19:33:49
维护城市秩序不仅是一个“当地人”要站出来做的,如果我们不管身在何方,都能够有对没素质的人呵斥“别来”的勇气,那么或许你身边的秩序会更好一些。
原标题:别把“没素质别来北京”当成挑衅
据报道,6月4日在北京的朝阳路,一对男女逆行骑车遭路人斥责“没素质别来北京,北京不欢迎你。”该视频一经发布,便很快引起了网民热议。
原本,这只是一件因骑车逆行而引发的争论,孰是孰非,无可厚非。虽然网络上声讨素质低下的声潮颇多,但因北京大哥一句“你是哪儿人”的愤怒质问,让某些网友坐不住了,给这位斥责两人的北京大哥扣了上地域歧视的帽子,从“看来北京人的素质都高”“显出北京人的优越感”等言语中,就能看到此事件在网友眼中已不单纯,虽然该批评者事后表示,“当时他们5-6个人横着骑,一老年人为避让差点摔倒。我看到就批评他们,我不是地域歧视。”也难以停消网络喷子们的人身攻击。
为何一件发生在北京的逆行视频,能引发如此轩然大波?
这恐怕还是得先从地域问题上掰扯一下:地域歧视是极度膨胀的自我优越感产物,它源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差距。地区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地区之间因为资源的争夺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利益矛盾;地域歧视同时也是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的结果,简单来说,就是不假思索地相信自己听到的事情是真的。在现代信息“大爆炸”的社会里,普通人特别容易丧失自主思考和判断能力,对许多事物往往不作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从而形成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现象。例如,前段时间,一些媒体对流动人口犯罪个案的报道,就常常成为民众判断身边人的心理基础,并被夸大化和扩大化,从而轻易把某个群体符号化、标签化地对待。
还有就是,“社会刻板印象”一旦根深蒂固,就会对某类人持有一套固定的看法,持有“先入为主”的成见,带有很强负面、片面的色彩。放到现代来看,有多少人从来没接触过河南人,却说河南人是骗子;又有多少人压根没和上海人打过交道,却说上海人是小气鬼;还有多少人从来没见过广东人,却喜欢说广东人什么都敢吃……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在视频中,北京大哥极力引导大众将目光聚焦在个人素质问题上。然而,年轻人逆行骑车,违反交通法则,被批评之后非但没有认错,反而狡辩、撒泼,说出“逆行骑车可以”“我愿意被撞死”“我就没素质”这种话,声称就是没学过交通法规,这种无视和傲慢的态度,为什么还会有人搬出“地域歧视”这样的词汇来?甚至把北京大哥一次情绪失控说的脏话作为“北京人”排挤“外地人”的证据。
假设一下,如果不是有其他客观原因的前提下,你在路上看到有人逆行骑车,严重妨碍交通安全,会怎样做?会不会像维持秩序的大哥一样,看到破坏公共规则的行为,挺身而出?还是愤怒却不作声?还是装作习以为常?还是默默地做个键盘侠?不妨再分析一下“没素质别来北京”这句话的语境,这位大哥把北京当成自己的家,想要维护这座城市的秩序、环境,这就不是“北京人”歧视“外地人”了,而作为“外地人”,为什么就不能做一个有素质的“外地人”,非要做一个落人口实的“外地人”呢?所以,如果仅把他们看做是城市中的没素质人群,这事就简单多了。
其实,没必要把“没素质别来北京”当成是种挑衅,如果非要在冲突中去解读歧视言论,那这也是种极度过敏的自卑心态。为何不把眼光放到真正值得注意的事情上去,而一定要用偏见和刻板去评判,去给自己的见识设限呢。换言之,如果不是北京大哥挺身而出,对没素质的行为说出“别来北京”,而是“外地人”去喝止,会不会就皆大欢喜?通过这件事,应该好好自省的是,维护城市秩序不仅是一个“当地人”要站出来做的,如果我们不管身在何方,都能够有对没素质的人呵斥“别来”的勇气,那么或许你身边的秩序会更好一些。
标签: 大哥;地域歧视;外地人;素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