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深评丨“反道德绑架”未必不是矫枉过正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宋潇    责任编辑 吕苏娟
2017年07月06日 19:29:58

更多

在公共空间中,可以呼吁坚守道德标准,但不能搞绑架,也不能因为自己“情有可原”,就可以骂骂咧咧甚至大打出手。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上海地铁上有一年轻男子以上班太累为由,拒绝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还抢夺拍摄视频的乘客的手机。随后,该男子回应称,原本是想让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责让他很气愤,因此赌气不让。

  目前关于让不让座的问题,可谓各执一词,一方说自己“有苦衷”,另一方又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进行“道德碾轧”。

  很明显,许多指责此事属于“道德绑架”的人,是站在一种习惯性视角上。每当发生“让座”风波,“不让座是本分,让座是情分”“让了,你可以夸我,不让,你不能骂我”等说法,就会跳出来,像一块“免死牌”一样,进行各种辩护。纵观以往很多类似事件,按照这种方式,都争论不出个是非。各方意见非但对解决事情无益,反而像一幕肥皂剧,角色和地点更换了,但剧情压根儿没变,最终还是要“道德绑架”。随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浅层次的讨论“该不该让座”,根本没有标准答案。

  其实,“该不该让座”还是得具体情境具体分析。比如,在上海地铁上发生的这幕“让座风波”,和以往的争议就有很大的不同。男子一开始是准备让座的,但因为自己工作了一天感到很累,而一旁乘客的指责,加重了他的“逆反心理”,所以你非要我让座,我偏不让。结果就是,男子拿出手机对着热心阿姨拍摄,旁边乘客想把他的行径拍下,男子居然面带笑容对镜头比“耶”,还抢夺乘客拍摄的手机。在这一过程中,争议的关键明显是男子的这种“嘚瑟”反应,而不是道德绑架。

  这种“嘚瑟”就是“反道德绑架”。生活中“道德绑架”的事例有很多,但近年来“反道德绑架”的呼声更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原因就在于,道德绑架的事例有很多,反道德绑架的行为,目前尚未“名正言顺”。正因如此,当发生男子拒绝让座的事件时,许多人的“反道德绑架”情绪就找到了一个宣泄口,纷纷选择怒怼一旁的乘客和抱小孩的妇女。因为讨厌道德绑架,就用反道德绑架的方式,给被人贴标签,或者说是怒怼他人,也是一种矫枉过正。

  必须强调的是,道德绑架确实不可取,可过分的“反道德绑架”和它却并没有本质差别。在公共空间中,可以呼吁坚守道德标准,但不能搞绑架,也不能因为自己“情有可原”,就可以骂骂咧咧甚至大打出手。如果只看到自己的权利边界,而不顾他人的真实感受,引发冲突在所难免。

  让座从来就没有什么理所当然,只有你愿不愿意,或者说是自不自觉,而拒绝让座也不该那么理直气壮,即便不喜欢道德绑架,那也不至于将其视为自己“不让座”的理由。相比于“反道德绑架”,更和谐、有效的方式是相互包容和理解,每个人都会有需要照顾的时候,当他人确实需要坐一坐、歇一歇的时候,请自觉地让出座位并示意:来,到我这里来!

标签: 绑架;道德;乘客;男子;手机;道德标准;上海地铁;拍摄;指责;抢夺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mrwp/201707/W02017070658890339440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