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锐评|某些大学生社会实践为何沦为作秀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夏白桦    责任编辑 王天骏
2017年08月11日 19:33:45

更多

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回馈社会的重要方式,只有回到这个“起点”,才不会变味、走偏。

  原标题:某些大学生社会实践为何沦为作秀

012.jpg

  很多人都在大学时代参加过或长或短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前往农村或社区开展支教、支农、支医等活动。如果学生们真能踏踏实实完成各种社会实践,当然是一件好事。在帮助基层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的过程中,学生们也能更好地了解真实的基层情况,掌握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但从现实来看,一些大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他们带着走过场的心态参与社会实践,暴露了形式主义之风。在“变味”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以下几种比较有代表性:

  一是弄虚作假。曾有媒体报道,一些大学生因为贪玩、怕吃苦等原因,并未真的参加社会实践,而是到社区找人帮忙盖章,然后向学校交差。在某电商平台,代开社会实践报告、实习证明,已成一种热门业务。

  二是走马观花。一些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时,没有将心思用在深入了解基层方面,而是用在了拍照、发朋友圈、观光、谈恋爱等方面。其结果是,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了,从“实践”中收获的干货却没多少。

  三是功利化心态比较普遍。一些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对实践的内容不关心,报告、总结却写得十分漂亮。他们希望通过报告、总结获得荣誉,增加以后考研、求职时的胜算。

  四是缺乏常识与技能。一些大学生根本没有教书育人的能力,却一窝蜂地跑到山区支教,除了混一段经历,于各方而言都弊大于利。前段时间在网络热传的那篇《叔叔阿姨,暑假请不要来我们这里支教了》,谈得未必全面,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大学生扎堆前往农村支教的弊端。

  社会实践变形走样的表现,可能远不止这些。之所以社会实践会“变味”,根本原因还在于一些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到位。他们要么对社会实践不关心、不“感冒”,要么将社会实践当成了公费旅游,要么参加社会实践纯粹是为了刷简历。

  据我观察,一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动员号召、出征仪式搞得轰轰烈烈,既有学校领导讲话,又有学生代表发言,热闹得很。可是,社会实践开展得如何,效果怎么样,学生们得到了什么,似乎无人关心。只重视表象,不重视实质,可能也是社会实践变味的重要诱因。在一些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似乎成了运动式的一阵风,而对社会实践的目标管理、过程管理以及学生个体监督,都处于一团糨糊的状态。

  在提倡个性发展的当下,一些学校在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同质化严重,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在结果考评方面,学校又缺乏科学的判定标准,过于倚重报告材料而忽略学生的内心感受,也误导了部分学生。他们不注重实践过程,而只注重成果展示、总结汇报与包装。

  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回馈社会的重要方式,只有回到这个“起点”,才不会变味、走偏。而如何不断提高社会实践的含金量,让大学生真正能深入其中,有所收获,不再为弄虚作假开证明而犯愁,需要有关各方都深入思考。

  如果搞不清楚社会实践的真正含义,缺乏切实可行的行动策划、真实有效的过程管理,那么,不管去了多少人、到了多少地方,所谓的社会实践,都只会沦为一场场闹哄哄的“秀”。

标签: 社会实践;大学生;变味;大学生社会实践;学生;学校;支教;弄虚作假;社会实践报告;糨糊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mrwp/201708/W02017081165618547469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