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丨“双一流”,是激励更是使命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朱昌俊 责任编辑
钱振霄
2017年09月24日 08:58:16
在宏观层面,它需要在高校自主权、财政扶持、评价机制方面作持续改革;在微观层面,也需要各高校调整好心态,既要看到其中的荣誉与激励,更要意识到被赋予的期待与使命。
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经国务院批准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名单中一共有137所高校,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9月21日央视网)
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自此正式发出了“双一流”建设的信号。到底哪些高校和学科能够进入建设序列,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时隔两年后,“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终于公布,标志着这项行动正式迈入实质阶段。
毫无疑问,入选“双一流”名单,首先是对于各高校综合实力与学科基础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个意义上,不少高校将之视为一种新的荣誉和激励,实属正常。但也要看到,能够进入“双一流”建设序列,对于高校而言,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和挑战。这从“双一流”的完整名称就可以看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换言之,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均需通过“建设”来实现,它指向的是将来时,重在建设,而并非对现在的盖棺定论。
“双一流”建设,难免让人想起“985”、“211”高校名单,其实两者本身就是一种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是指这次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高校,除了为数不多的新面孔,绝大多数与“985”、“211”重叠,这是由高校发展的基础所决定的;而创新则体现在,两者却并非简单的名称替换。“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钟秉林就指出,此次“双一流”建设5年一周期,滚动淘汰,不搞终身制,而是根据绩效考核等因素将进行竞争、实现有进有出。也就是说,“双一流”不再是一种固定的身份,而是确立一种新的高校竞争机制,实现开放、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事实上,“双一流”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改革发展,即以改革为动力,既要坚持竞争开放、动态调整,打破身份固化,强化绩效激励,又要强调改革引领、深化综合改革,切实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很明显,遴选评定“双一流”,不是要给高校重新排名,而是要提升高校之间的竞争活力,最终实现高校质量的共同提升。而要实现这一初衷,改革无疑是一项重要工作。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就曾指出,“双一流”建设必须要处理好两个关键,一是为所有高校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空间,二是学校在这个平等竞争空间中自主办学、自主发展,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要用新的思维、新的制度进行“双一流”建设。
“双一流”名单公布,对高等教育发展而言,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后续的“建设”才是重头戏。在宏观层面,它需要在高校自主权、财政扶持、评价机制方面作持续改革;在微观层面,也需要各高校调整好心态,既要看到其中的荣誉与激励,更要意识到被赋予的期待与使命。如此,“双一流”才能真正早日成为现实。
标签: 高校;名单;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学科;高等教育发展;竞争空间;改革;发展改革委;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