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丨中国之强 君子之强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霞 责任编辑
张萍
2017年12月08日 18:53:38
中国的现代强国之路,是信心十足、步履稳健的“中国道路”;中国之强既是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综合国力的强大,更是“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明的熠熠生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中国从传统中走来,也将带着自己优秀的传统走向世界。
原标题:中国之强 君子之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奋进的新征程。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强”的意涵也丰富而饱满,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强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不懈追求。《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的先哲们很早就提倡效法天、地之道,从而刚健有为、宽厚包容,这是炎黄子孙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的观察和体悟。既然“天”周而复始、不知疲倦地运行,人就要积极进取、永不懈怠。由此,“自强不息”成为中国历代独立自主、奋发向上的精神引导,并内化为中华民族独特的顽强品格与精神气质。
中国之“强”是“君子之强”,这是由中华文化的特性决定的。中华文化追求以王道行天下。王道,则是以德行仁,天下为公,讲信修睦,人们心悦诚服。《中庸》记子路向孔子请教“强”。孔子指出:“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南方之强”是宽厚柔和、谆谆以教,对于无道,也以德服之。“北方之强”则表现为不解甲胄,随时准备战死沙场的气力之强。相对于气力之强,孔子更主张追求具有德性气质的君子之强,这样才会随和而不随波逐流,中立而不攀附,不轻易改变操守与志向。这样的“强”更自主自立、坚韧持久。
中国追求的“强”本来具有中正、正义的气质,也就是“强而义”。中国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在于思考人性与人的价值。当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冲突的时候,或者当人心与道心、人情与人义、天理和人欲发生矛盾时,就要执中而行、不偏不倚、礼门义路。《尚书》记载大禹和皋陶讨论“知人善任”“安定民心”的问题,皋陶提出“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很明显,“九德”都不是单一、纯粹之德,而是以“而”字相连的“合德”,前面是具有先天属性的本然之德,后面则是对前面的节制与调和。既然人的本性之德存在偏失或不足,就需要通过后天的修养来弥补。“强而义”就是如此,“强”是强壮、有力,但强者容易自恃勇力而凌人,因而需要以“义”加以节制。这样,就会以礼制中,在强大有力的同时做事合宜,符合道义。这便是完美的强德。
“强而义”的观念在中国早已深入人心。春秋时期,楚灵王最初任楚国令尹,后来靠强力自立为王。即位之后,对内穷奢极欲,对外穷兵黩武,最终众叛亲离、自缢而死。对于这一结果,时人叔向早有预见,他说:“强以克弱而安之,强不义也。不义而强,其毙必速。”叔向认为,楚灵王以强克弱,还心安理得,虽然强大却不合于道义。不合于道义的强,必然招致灭亡。实际上,“强而义”是中国历来追求“强”、评判“强”的价值标准。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埃及前总理伊萨姆·谢拉夫说,这个“无序混乱的世界”要“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点”,做这件事情的主角应该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国。他强调,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全世界也需要”。
中国的现代强国之路,是信心十足、步履稳健的“中国道路”;中国之强既是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综合国力的强大,更是“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明的熠熠生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中国从传统中走来,也将带着自己优秀的传统走向世界。
标签: 中国;自强不息;孔子;中华民族;君子;中华文化;道义;中国之强君子之强;穷兵黩武;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