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澜|为茅台种高粱到底值不值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瞿长福 责任编辑
杜博
2018年02月01日 19:43:06
对各地来说,更好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就是要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通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引导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民产业化组织发展,促进形成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这是很具体的现实问题、根子问题。
高粱收购价与茅台市价、股价根本没有可比性,因为一个是农产品,一个是深加工品,而且是知名品牌产品。但由于规模经营与产业链等难题还没有解决,本来为茅台种植高粱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多赢的事情,也会出现双方都“委屈”的声音
这几天,在茅台股价市价“吸睛”“吸金”的同时,源头的高粱种植也打破了平静。先是一位自称贵州仁怀地区的农民在网上发布公开信,质疑“茅台收购高粱7年不涨价,粮农种10亩高粱挣不到1瓶茅台钱”。接着,有媒体出来为茅台说话,用数字说明茅台高于市场价收购有机高粱,农民为茅台种植高粱收益远高于其他农产品。
撇开各自立场,这两种不同声音,可以简单归结为一句话:为茅台种高粱值不值?
那么,为茅台种高粱到底值不值?答案真的很干脆:值。可以作个简单比较。从种植户来看,为茅台种植高粱,收购价一直比普通高粱高,还不包括茅台在种子化肥等方面的免费或优惠,而且不用担心公司倒闭或效益下滑不收购,这一点对种植户很重要;从农产品来看,在仁怀市以及毗邻地区,种植高粱肯定比其他农产品更划算,农民既不必为每年种什么犯愁,也不怕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额外增加运费,因为这些问题茅台都会解决,其他不少地方这方面还很困难。
可是,为什么有人又会觉得“吃亏”呢?从表面看,这里有个比价问题,如果拿高粱收购价与茅台市价、股价来比,那就是天上地下的差别。但这根本没有可比性,因为一个是农产品,一个是深加工品,而且是知名品牌产品,即使茅台按照成本效益每年提高收购价,非要把“几亩高粱与一瓶茅台”硬放在一起比较,还是会觉得“吃亏”。
这种“吃亏”现象,并非只发生在茅台身上。几年前就有媒体替五常大米种植户“叫屈”,尽管五常大米合同种植户收购价比普通稻谷高了几倍,但当加工包装过的五常大米卖出每斤一二百元的时候,相比每斤几块钱的稻谷,还是有人觉得种植户“吃亏”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而且越是价格高的产品越容易让人这样联想?其实,这里折射的是农民生产与经营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难以破解的问题。
一个是源头的种植规模问题。仁怀的高粱种植户说自己家有10亩承包地,这10亩地应该是祖孙三代的地,按普通家庭结构至少6口人,如果没有外出工作的话,这就是全家的保障。10亩地高粱,每亩按600斤高产算,即使比普通高粱价格高1倍多,三四元一斤,每亩2400元左右,扣除成本1000多元,每亩收益1000元左右,10亩地收入上万元,这是最好情况,加上高粱之后种点别的,再多几千元收入。6口之家,收入1万多元,若不出去打工,生活并不宽裕。但如果规模能达到50亩、100亩、200亩,加上科技进步,收益将很可观,那样就感觉不到种高粱“吃亏”了。
另一个是农户的组织经营难题。农户大多是单打独斗,尽管这些年各种专业化组织越来越多,但真正通过市场化形成有效利益联结机制的并不多,像茅台这样“公司+农户”从技术到品种上对农民有补贴,已经做得很好。农民缺乏有效市场组织,既不能成为公司的强大基地,也无法对公司形成有效制约。绝大多数龙头企业都是先有公司,再去找农民基地,经营上难与农民休戚与共,好的公司收购价高点,但经营后的利益联结如分红等基本没有,很多企业反哺农民,凭的是良心道德,却没有与农民构成血肉相连的“一条龙”产业链。公司与农民“两张皮”,就难免时不时会有农民“吃亏”的声音。
由于规模经营与产业链等难题还没有解决,本来为茅台种植高粱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多赢的事情,也会出现双方都“委屈”的声音,出现这种现象的绝不只是茅台一家。所以,对各地来说,更好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就是要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通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引导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民产业化组织发展,促进形成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这是很具体的现实问题、根子问题。
标签: 茅台;高粱;种植;收购价;农民;产业链;农产品;市价;知名品牌产品;深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