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野蛮争“优”,会塑造什么样的教育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戎国强    责任编辑 杜博
2018年02月04日 14:04:42

更多

“全优生”多了,学校名声是好听了,但是实际的效果却是怎样的呢?这种时候,越需要家长个人作出理性、恰当的选择,尽可能避免、减少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我们都知道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2日《钱江晚报》的一则“家长争优”报道提醒我们:教育也可以被塑造。报道说,一些家长,明明孩子的某科成绩并不好,却死缠烂打,一定要老师给“优”,不给优不罢休。有的学校、老师抵制了,有的抵制不住,只好给“优”,以息事宁人。

  这些家长如愿获优,不仅意味着他塑造子女的“成功人生”取得进展,同时也意味着他对教育的塑造获得一次“成功”。报道说,一些家长是在孩子临近小学毕业时开始争优的,一些家长则从孩子读一年级就开始争了。哪怕孩子体育课逃课,成绩不好,家长也要老师给孩子的体育成绩打“优”。

  家长这样做,是有充分理由的:我是为孩子好。但是,孩子自己觉得好吗?如果孩子比较敏感,他能承受同学对他的异样眼光吗?如果孩子对这个“优”心安理得,认为上课不认真没关系,反正爸妈会给我争优——这样好吗?你可以替孩子争几次或若干次优,但你能一直替他争优?他的职业生涯,他的婚恋、生育,你都替他争优?家长替孩子争优,其实是剥夺了他自己用诚实的劳动去争优的机会,剥夺了他争优的能力培养、积累的过程。等你不能替他争优了,他用什么去参与公平竞争?等到孩子醒悟过来,他会不会像北大学生王猛一样拉黑父母?王猛父母就是在“为孩子好”的名义下,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王猛,控制了王猛前三十年的人生。

  教育与其他社会力量,从来都是互相塑造的,不是单向的。问题在于向什么方向塑造,是正向还是反向?这些家长的争优行为,具有这样的特征:听从欲望,听从功利之心,而非听从理性;从众而缺乏自我反省能力,是一种近乎本能、原始水平的争夺资源的行为。这样争优成功,是将野蛮因子成功注入到教育中,显然是对教育的反向塑造。被这样塑造的教育又去塑造人,塑造出来的人又去塑造社会,如此反复互动,难道不是一个不断加深的互害过程?

  好在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是这样争优的。报道中提到一位家长,齐女士。她的争优观令人赞赏。齐女士鼓励孩子自己去争优,不是到了期末家长出马替孩子去争,而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去争优,用扎实的努力去争取真实的“优”。准确地说,这不是“争”,而是积累。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积累,还是学习方法的摸索和积累,毅力的积累;同时,从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理体验的积累,这种体验的积累、深化,对孩子来说,也是人生体验的积累。这才是真正为孩子好。

  齐女士鼓励孩子用自己诚实的努力获得成绩,但并不要求孩子所有科目成绩都必须是优。大部分人,各方面的天赋有高有低,歌唱得好不一定会画画。如果要求孩子各科成绩都是优,不但做不到,还可能拉低天赋高的科目的成绩。从报道看,家长这样争优,与一些民办学校录取标准有关。“全优生”多了,学校名声是好听了,但是实际的效果却是怎样的呢?这种时候,越需要家长个人作出理性、恰当的选择,尽可能避免、减少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标签: 孩子;家长;教育;成绩;老师;学校;抵制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mrwp/201802/W020180204347982970973.jpg